16.脾肿大
2009/1/12 7:56:35

  脾肿大,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感染性脾肿大、淤血性脾肿大、血液病性脾肿大、肿瘤性脾肿大、代谢性脾肿大之分,疾病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脾B超、CT、磁共振检查等,具有诊断意义。以下化验检查有助于本症的鉴别诊断: 
(1)外周血检查:伤寒时,白细胞(WBC)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N)减少,嗜酸性粒细胞(E)减少或消失;如血小板(PLT)数下降,提示病情严重。日本血吸虫病急性期,WBC总数显著升高,E也显著升高,可达(4~10)×109/升(/L)以上,而慢性期E百分比在10%以内;晚期,因脾功能亢进,全血细胞与血红蛋白(Hb)不同程度的减少,此时E增高就不明显了。疟疾时,WBC总数正常或稍低,但初发时稍高;多次反复发作后,可见红细胞(RBC)和 Hb下降,出现贫血现象,尤其是恶性疟疾患者。黑热病时,WBC总数减少在(1.5~3.5)×109/升,N减少,血小板(PLT)减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初期WBC总数正常或偏低,各种单核细晌(M)占50%~6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10%~25%。溶血性岔血.时,RBC及Hb均下降;网织红细胞(RC)增高,血管内急性溶向时,可达60%~80%;血涂片检查,见红细胞形态为球形、靶形、碎裂细胞等。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非淋)时,WBC总数增高,多数在(20~50)×109/升,但约有半数病例WBC正常或低于正常;RBC及Hb不同程度地降低,且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 PLT常减少,重者可低于20×109/升;血涂片中,原始细胞及早期稚幼细胞比例较高,其中红白血病(M6)尚可见到较多的有核红细胞,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M7)可出现小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碎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淋)时,WBC总数大多增高,可达100×109/升或更高,白细胞分类(DC)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RBC和Hb均降低,PLT减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称简慢粒)时,WBC总数常在50×109以上,血涂片中以中、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常低于10%;白细胞分类中,E及嗜碱性粒细胞(B)比例较高;早期PLT常增多,晚期 RBC及Hb均降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淋)时,WBC总数升高在(30~100)×109/升,占60%~90%的为成熟小淋巴细胞,有时可见少数幼稚淋巴细胞和个别原始淋巴细胞;晚期, RBC及PLT可降低。 
(2)尿及粪便检查:伤寒时,尿蛋白(PRO)可为阳性,粪便隐血(OB)检查可为阳性。日本血吸虫病时,沉淀集卵检查可为阳性,沉淀孵化法检查出毛蚴,为确诊依据。溶血性贫血血管内、外溶血时,尿血红蛋白(Hb)为阳性,尿胆原(URO)增加,但血管外溶血增加得更明显;血管内溶血时,尿含铁血黄素为阳性。
(3)肝功能检查:黑热病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胆红素(BIL)可升高,白蛋白(A)减少,球蛋白(G)增加,A/G比倒置。日本血吸虫病时,急性期、ALT轻度升高,G显著升高;晚期肝硬化时,血清A明显降低,A/G比可倒置。
(4)脑脊液检查:流行性斑疹伤寒时,有脑膜炎症状者做腰穿,可见颅内压升高,脑脊液白细胞(WBC)数可轻度升高到(20~50)×109/升(/L),蛋白、氯化物、糖均正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神经系统并发症者,脑脊液改变表现为压力增高、蛋白增高,并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糖正常。
(5)骨髓象检查:溶血性贫血时,骨髓象红系明显增多,粒/红比例减低或倒置,幼红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时,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亦有少数增生低下的;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超过50%,或原始细胞超过30%;可见奥尔(Auer)小体;除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外,红系和巨核细胞受到抑制。各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如下: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原粒细胞占90%以上,原粒细胞不含有嗜苯胺蓝颗粒(I型原粒细胞)或仅含很少嗜苯胺蓝颗粒(Ⅱ型原粒细胞,一般小于1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