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肿瘤标志物检查
2009/1/11 16:32:48

1.欧立希醛试剂反应
【单位】单位(U)。 【正常值】(12.5±1.6)单位。
【临床意义】恶性肿瘤此值为(26.O±6.4)单位,其阳性率为94%。 
2.胃液茚三酮反应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胃癌的阳性率为87.5%,对照的阴性率为91.8%。
3.胃癌组织癌胚抗原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 胃液中含量为(148.81±113.23)微克/升,胃组织中的含量为(O.25±O.14)微克/升。
【临床意义】胃癌时,此值显著升高;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时,此值可升高。
4.胃癌相关抗原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胃癌者阳性符合率为80%~84%,非胃癌者有6.2%~11.2%的假阳性。
5.癌胚抗原(CEA)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小于5微克/升。
【临床意义】癌胚抗原(CEA)常用于筛选肿瘤实验中。胃癌、结肠癌、肺癌、胆管癌时,癌胚抗原明显升高;肺癌时,胸水中的癌胚抗原往往高于血清;硬化性胆管炎时,亦可见癌胚抗原升高;吸烟者血清中的癌胚抗原略高于健康人。
6.甲胎蛋白(AFP或α-FP)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反向间接血凝法、对流免疫电泳法甲胎蛋白:为阴性;放射火箭免疫电泳(自显影法)及ELISA法:低于25微克/升;放射免疫分析法(RIA):低于20微克/升。
【临床意义】80%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中甲胎蛋白升高;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胆管细胞癌等也可引起甲胎蛋白升高,但肝转移癌时却极少增高;妊娠12~14周时,血清中甲胎蛋白开始升高,32~34周达高峰,以后则下降;异常妊娠,如胎儿有脊柱裂、无脑儿、脑积水、十二指肠和食管闭锁、肾变性、胎儿宫内窒息、先兆流产和双胎等,也会引起母体血清中和羊水中甲胎蛋白升高。
7.α2-糖蛋白(α2-GP)
【正常值】双向琼脂扩散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 胃癌可为阳性,检出率为78%~83%。
8.糖抗原-72-4(CA-72-4)
【单位】单位/升(U/L)。
【正常值】低于6 000单位/升。
【临床意义】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可升高。
9.胚胎硫糖蛋白抗原(FSA)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胃癌患者胃液中胚胎硫糖蛋白抗原(FSA)阳性率达96%,但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液胚胎硫糖蛋白抗原阳性率也达14%,表明胚胎硫糖蛋白抗原对胃癌的诊断缺乏特异性。
10.鳞癌相关抗原(SCC)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EIA法:低于2.6微克/升。
【临床意义】食管癌病人血清中鳞癌相关抗原(SCC)明显升高,其中工期增高者为30%,Ⅲ期增高者为89%;鳞状上皮肿瘤,如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及口腔肿瘤等,也可见鳞癌相关抗原增高。
11.结肠癌细胞相关抗原(CCA)
【正常值】EIA法:为阴性。
【临床意义】结肠癌和胃癌中,结肠癌细胞相关抗原(CCA)的阳性率近50%,与癌胚抗原(CEA)无交叉免疫反应;术后结肠癌细胞相关抗原含量可降低或转为阴性,故又可作为结肠癌、胃癌患者预后观察的指标。
12.脱羧凝血酶原(DCP)
【单位】微克/升(μg/L)。
【正常值】血清RIA法:低于300微克/升。
【临床意义】为一种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71%肝癌患者脱羧凝血酶原(DCP)浓度升高,其特异性也较甲胎蛋白(AFP)为好,两者联合测定可提高诊断和随访检查的准确性。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转移灶等,很少有血清脱羧凝血酶原增高的。
13.磷酸果糖激酶抑制试验(PFK)
【单位】百分比(%)。
【正常值】 10.0 9,6±8.46%。磷酸果糖激酶抑制试验(PFK)抑制率,下限为O,上限定为35.4%(x±35),凡超过此限可诊断为癌阳性。
【临床意义】磷酸果糖激酶抑制试验(PFK)为癌早期诊断的过筛方法,对癌有特异性,但无器官特异性。对不同癌的诊断,肝癌阳性率为81.8%,胃癌阳性率为68.8%,胰腺癌阳性率为66.7%,大肠癌阳性率为60.O%,对多种癌的血清阳性率为71.2%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