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感染性疾病免疫学检查
2009/1/11 16:08:50
1.肥达反应(WR)
【正常值】0凝集效价≤1:80,伤寒H凝集效价≤1:160,副伤寒甲、乙、丙凝集效价<1:80。
【临床意义】一般讲,人体在感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1周后,出现抗体,自第二周起阳性率增高,至第四周阳性率可达90%以上,病愈后,阳性率可持续数月之久。对早期使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可出现阴性。临床上,常见的WR如下:①O升高、H正常,为伤寒发病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交叉反应。②O正常、H升高,为不久前曾患过伤寒、副伤寒或疫苗接种后。③O升高、H升高,为伤寒可能性大。④O升高,甲、乙、丙任何一项升高,可能分别为副伤寒甲、乙、丙。
2.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WFR)
【正常值】OXl9≤1:40,OX2≤1:40,OXk≤1:40。
【临床意义】一般情况下,1:40~80为可疑,1:160以上者可确定诊断。效价增高,可能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OXl9效价升高者,可能为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0XK效价升高者,可能为恙虫病;OX19和OX2同时升高,为患洛杉矶斑疹热。
3.Q热立克次体抗体
【正常值】阴性,效价低于1:8。
【临床意义】在Q热发病过程中,Q热抗体滴度不断增长,恢复期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对Q热诊断有重要意义。
4.痢疾杆菌可溶性抗原
【正常值】SPA协同凝集试验:粪便为阴性。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结合临床,可诊断为痢疾杆菌感染,病程第一日细菌培养的阳性符合率达70%。据殷金珠报道,粪便中有O.2×106个/升细菌,即可呈阳性反应。
5.阿米巴原虫抗原和抗体
【正常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阿米巴肝脓肿、肠阿米巴病或带虫者
6.冷凝集试验(CAT)
【正常值】凝集效价低于1:16。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约60%的支原体肺炎患者病后第二周血清冷凝集试验效价可达1:32以上,2~3周最高,此后迅速下降,2~4个月消失。冷凝集试验无特异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骨髓瘤、雷诺病、肝硬化等,凝集效价均可达1:32以上。
7.嗜异性凝集试验(HAT)
【正常值】低于1:7。
【临床意义】凝集效价增高,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可达1:28以上。但近期使用抗血清制剂(抗毒素)者,也可增高。
8.类风湿因子(RF)
【正常值】致敏胶乳凝集试验: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小于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小于2.1。
【临床意义】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52%~92%(多在70%左右),恶性贫血、皮肌炎及硬皮病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为75%,慢性肝炎为60%。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9.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
【正常值】胶乳凝集法:阴性;Todd法:等于或低于500单位(U)。
【临床意义】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对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效价超过500单位才有确定诊断价值。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活动性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值均明显升高。
10.抗链球菌激酶(ASK)
【正常值】低于1:80。
【临床意义】抗链球菌激酶效价增高,提示为A族链球菌感染性疾病。
11.抗链球菌透明质酸酶(AH)
【正常值】低于1:256。
【临床意义】多次测定效价逐渐升高或效价等于或大于1:1 024时,对风湿热有诊断意义;风湿性心脏病和关节炎患者急性活动期抗链球菌透明质酸酶效价最高,慢性活动期次之,非活动期较低,但亦常超过正常水平。抗链球菌透明质酸酶试验,如与抗链球菌溶血素“O”结合检查,链球菌感染的诊断率高达90%~95%。
12.布氏杆菌凝集试验(BAT)
【正常值】小于1:40。
【临床意义】效价增高,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双份血清测定,第二次凝集效价比第一次上升4倍者,有诊断意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