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肾功能检查
2009/1/11 15:28:55

1.尿素氮(BUN)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二乙酰乙肟法:2.86~7.14毫摩/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3.21~6.07毫摩/升。
【临床意义】临床上,尿素氮(BUN)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增高: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2.血肌酐(Cr)
【单位】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碱性苦味酸法:血清(浆),男性为79.56~132.60微摩/升,女性为70.72~106.88微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萎缩。
3.中分子物质(MMS)
【单位】单位/分升(U/dl)。
【正常值】(246.5±32.5)单位/分升。
【临床意义】 中分子物质在尿毒症患者血中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性基本一致。在早期肾功能损害监测方面,中分子物质优于肌酐(Cr)和尿素。慢性肾炎代偿期,患者血中肌酐与尿素正常,而中分子物质升高;失代偿期病人血中,中分子物质与肌酐及尿素均可同步上升,其中中分子物质的上升更为显著。
4.血尿酸(UA)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磷钨酸一碳酸钠法:血清(浆),男性为O.24~O.42毫摩/升,女性为O.09~0.36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肾功能衰竭、痛风、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降低:偶见于乳糜泻、恶性贫血复发期等。
5.血尿素(Urea)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2.5~7.1毫摩/升。
【临床意义】血液中尿素的含量,是肾功能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1)增高:见于各种肾病、长期发热、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消化道溃疡出血、心力衰竭、休克、酸中毒、烧伤、腹水、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肾结核、肾淀粉样变、高血压、尿路阻塞、尿路肿瘤、高蛋白质饮食等。
(2)减低:见于重症肝病、妊娠后期、蛋白质摄入不足、营养不良等。
6.菊粉清除率(Cin)
【单位】毫升/分(ml/min)。
【正常值】按体表面积1.73平方米计算,为120~140毫升/分,成年男性平均为125毫升/分,女性为118毫升/分。
【临床意义】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高血压晚期。 
7.血浆对氨马尿酸清除值(Cpah)
【单位】毫升/分(ml/min)。
【正常值】男性为(519.1士7.1)毫升/分,女性为(496.O士10.2)毫升/分。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发热及用扩张肾动脉药物时。
(2)降低:见于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硬化、肾发育不全、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盂肾炎、肾肿瘤、多囊肾等。
8.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TMG)
【单位】毫摩/分(mmol/min)。
【正常值】 男性为1.67~2.5毫摩/分,女性为1.39~1.94毫摩/分。
【临床意义】明显降低,可见于严重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
9.刚果红试验
【正常值】静注1小时,滞留率超过60%。
【临床意义】 血清滞留率低于40%,且尿中无刚果红排出时,主要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亦见于多发性骨髓炎等;肾病综合征呈假性滞留率减低,因尿中蛋白可吸附该无毒染料一起排出,故尿呈红色为其特征。
10.非蛋白氮(NPN)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纳氏试剂显色法:为14.28~21.4毫摩/升。
【临床意义】
(1)非蛋白氮增高:见于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
(2)非蛋白氮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肝硬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