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出血和凝血检查
2009/1/11 14:14:09
1.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
【正常值】男性<5个新鲜斑点,女性及儿童<10个新鲜斑点。
【临床意义】如新鲜斑点超过上述范围,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下述类型疾病:①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维生素C缺乏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②血小板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血小板<60×109/升(/L)。③血小板功能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④其他。慢性胃炎、尿毒症、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病质等,都可为阳性。
2.出血时间(BT)
【单位】分(min)。
【正常值】Duke法:1~3分;Ivy法:O.5~7分;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小时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3.血块收缩试验(CRT)
【单位】百分数(%)。
【正常值】血浆法:大于40%;定量法:48%~64%;定性法:30~60分(min)开始收缩,24小时(h)完全收缩。
【临床意义】血块收缩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
【正常值】 火箭电泳法:为94.09%±32.46%;酶联免疫吸附法:为1.02±0.56单位/毫升(U/m1)。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大手术后及周围血管病变、剧烈运动和怀孕中后期等。
(2)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等。
5.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
【单位】纳克/107血小板(ng/107PA)。
【正常值】PAIgG O~78.8纳克/107血小板,PAIgM 0~7.0纳克/107血小板,PAIgA 0~2.0纳克/107血小板。
【临床意义】
(1)可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依据,而且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程度,往往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即前者的升高可以导致后者的减低及缩短。
(2)可以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判定的指标,如此病治疗后PAIgG减低且不再升高,其预后较好;反之,则预后较差。
(3)可以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判定的指标,如病人因激素治疗有效,PAIgG减低;复发者,则PAIgG增高。
(4)可以作为脾脏切除的指标,如激素治疗后,PAIgG一直不见减低,往往预示需要进行脾脏切除。
(5)可以预测胎儿血小板情况,如果病人是孕妇,而且血液中的PAIgG增高,往往可以预示其胎儿出生后会发生血小板减少,因为孕妇血液中的PAIgG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中。
6.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正常值】 玻璃球法:男性34.9%±6 9/6,女性39•4%±5.2%;玻璃柱法:为62.5 9/6±8.6%;玻璃滤器法:为31•9%±10.9%。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肾小球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2)减低:见于血管性血友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肝硬化、尿毒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等。
7.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正常值】不同的诱导剂或同一种诱导剂的不同浓度,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强度均是不同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测得的最大聚集率分别为:11.2微摩/升(μmol/L)ADP,为70%±17%;5.4微摩/升肾上腺素,为65 9/6±20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