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血液流变学检查
2009/1/11 14:05:02
1.全血黏度(BV)测定
【单位】毫帕•秒(mPa•s)。
【正常值】因为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故血液黏度对剪切率有依赖性。一般把50/秒以下视为低切范围,50~100/秒为中切范围,大于100/秒为高切范围。根据切变率的不同,全血黏度又分为高、中、低切黏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是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指标,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下面介绍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即高切黏度)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即低切黏度)正常值。注意仪器不同时正常值有所改变。高切黏度正常值,男性为5.63~6.67毫帕•秒,女性为4.74~5.86毫帕•秒。低切黏度正常值,男性为7.51~10.09毫帕秒,女性为5.84~8.05毫帕•秒。
【临床意义】血液黏度增高,必然会引起血流阻力的增加,进而使血流速度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血液停滞,直接影响脏器、组织的血流灌注和微循环功能,从而发生坏死、炎症、变性、水肿、血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1)全血黏度增高: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和获得性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恶性肿瘤、血液病、休克、烧伤、先兆子痫、深静脉栓塞、周围血管瘤等。
(2)全血黏度减低:见于贫血,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休克等),肝硬化,尿毒症等。
2.血浆黏度测定
【单位】毫帕•秒(mPa•s)。
【正常值】男性O.85~1.99毫帕•秒,女性0.82~1.84毫帕•秒。
【临床意义】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血浆黏度的高低,与血浆中所含的各种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的量有关,以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等对血浆的黏度影响最大。临床血浆黏度增高,可见于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3.血清黏度(SV)测定
【正常值】黏度计法测定,相对黏度(血清流过时间/蒸馏水流过时间)为1.4~1.8。
【临床意义】相对黏度大于4,可考虑高黏滞综合征;当达到6~7或以上时,可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出现。血清黏度测定方法简单,且灵敏度较高,可以取代全血黏度测定,其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的敏感性更高。
4.全血还原黏度测定
【正常值】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男性为3.382~5•629,女性为3.801~5.0761。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男性为10.412~17•714,女性为11.014~18.822。
【临床意义】
(1)如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均高,说明血黏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临床上有参考价值。
(2)如全血黏度高而全血还原黏度正常,说明红细胞压积高(即血液稠)而引起血液黏度大,但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即对黏度贡献不大)。
(3)如全血黏度正常而全血还原黏度高,表明红细胞压积低(即血液稀),但红细胞自身的流变性质异常(即对黏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黏度还是高,临床上有参考价值。
(4)如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均正常,说明血液黏度正常。
5.血沉方程K值测定
【正常值】男性为O~77.6,女性为0~88.8。
【临床意义】血沉方程K值排除了红细胞压积对血沉的干扰,是较能真正代表血沉快慢的指标,比血沉的可靠性大得多。血沉方程K值超过正常值,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血沉增快。
6.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正常值】男性0.58~1.037,女性O.63~1.103。
【临床意义】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时,会使全血黏度,尤其是全血高切黏度升高,影响微循环和红细胞寿命,对微血管内血流产生严重干扰,使气体和物质交换受阻,引起缺氧、酸中毒及组织坏死等一系列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