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骨髓检查
2009/1/11 11:27:44
1.骨髓有核细胞总数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10~180)×109/升。
【临床意义】(1)增多:示骨髓增生,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2)减少:示造血组织功能减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量的关系
见表l一12。
表1—12骨髓增生程度与有核细胞数
增生程度 范围(×109/L) 均值(×109/L)
增生极度活跃 220~1000 682.75
增生明显活跃 36~573 219
增生活跃 36~124 66.2
增生减低 6.6~62 24
增生极度减低 5.1~15 9.22
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
骨髓增生程度 既往实际病 日常工作中可按以 常见原因
的判断 例的分析结果 下比例粗略估计
增生极度活跃 0.56~1.67:1 1:1 白血病、红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5.3~12.2:1 10:1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增生活跃 15.9~32.3:1 20:1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增生减低 37.4~70.4:1 50:1 造血功能低下
增生重度减低 199~999:1 300:1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
【正常值】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O,早幼型0~0.05(0~5%),中幼型O.10~0.27(10%~27%),晚幼型0.44~O.60(44%~60%),裸型0.08~O.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5.骨髓粒细胞系统
【正常值】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 正常范围(%) 平均值(%)
原始粒细胞 O~l.8 O.64
早幼粒细胞 O.4~3.9 1.57
嗜中性 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
晚幼粒细胞 3.5~13.2 7.90
杆状核粒细胞 16.4~32.1 23.72
分叶核粒细胞 4.2~21.2 9.44
中幼粒细胞 O~1.4 O.38
嗜酸性 晚幼粒细胞 O~1.8 0.49
杆状核粒细胞 O.2~3.9 1.25
分叶核粒细胞 O~4.2 O.86
中幼粒细胞 O~O.2 0.02
晚幼粒细胞 O~O.3 0.06
嗜碱性 杆状核粒细胞 O~O.4 O.10
分叶核粒细胞 O~O.2 O.30
【临床意义】 (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