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胃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2009/1/11 10:42:23
1.胃液量
【正常值】空腹胃液量约50毫升(mI)。
【临床意义】
(1)增多:空腹胃液量超过100毫升,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胃蠕动功能减慢、幽门梗阻及痉挛等。
(2)减少:空腹胃液量不足20毫升,主要见于胃蠕动亢进症。
2.胃液颜色
【正常颜色】无色透明。
【临床意义】如胃液中含有十二指肠回流的胆汁时,可呈黄色或黄绿色;若存在大量胆汁时,可提示有胆囊病变或肠梗阻。如胃液中含有少量新鲜血液时,呈浅红色,系胃黏膜损伤或病理性出血;如为陈旧性出血,胃液呈棕色或咖啡色,多见于胃癌。
3.胃液气味
【正常气味】无特殊气味。
【临床意义】 胃液有发酵味,可见于严重消化不良或明显的胃内停留食物过久;胃液有粪臭时,可见于小肠低位梗阻;胃液有明显恶臭味,见于晚期胃癌。
4.食物残渣
【正常值】空腹10小时以上的胃液中,应无食物残渣。
【临床意义】如空腹10小时以上的胃液中仍有食物残渣,表示胃蠕动功能减低,可见于胃扩张、胃下垂、幽门梗阻,也可能是由幽门附近的溃疡或肿瘤压迫所致。
5.胃液黏液
【正常值】可见少量黏液。
【临床意义】 胃液中如有大量黏液存在时,可见于慢性胃炎等。
6.胃液酸度(pH)
【正常值】pH值为1.3~1.8,即为较强酸性。
【临床意义】pH值3.5~7.0,为低酸;pH值大于7.O时,则视为无酸,常见于萎缩性胃炎、胃癌。十二指肠液大量反流时,酸度也会减少。
7.胃液隐血试验(OB)
【正常值】阴性。
【临床意义】 胃液隐血试验阳性,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癌胃黏膜出血。
8.胃液细胞
【正常值】无红细胞(RBC),可有少量白细胞(WBC)、上皮细胞和食物碎屑等。
【临床意义】如胃液中存在红细胞,常见于溃疡病或慢性胃炎活动期、胃黏膜糜烂、损伤和胃癌等;胃液中白细胞增多或成堆出现,见于胃部化脓性炎症,或由咽下的痰液及鼻咽部分泌物所致;胃液中胃壁柱状细胞增多,见于胃炎;胃液中有组织碎片,见于胃溃疡或胃癌。
9.胃液细菌
【正常值】无细菌,或仅有少量酵母菌。
【临床意义】如胃液中酵母菌增多,见于食滞;如胃液中有八叠球菌、乳酸杆菌,见于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胃癌;如胃液中有结核杆菌,见于胃结核或肺结核者痰咽入胃中所致。
10.胃液乳酸
【正常值】含少量乳酸。
【临床意义】乳酸增加,可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幽门梗阻等。
11.基础胃酸分泌试验(BAO)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3.9±2.O)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基础胃酸分泌增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2)基础胃酸分泌减低: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胃扩张等。
12.五肽胃泌素试验
【单位】毫摩/升(mmol/L)。
【正常值】最大分泌量(MAO):男性,17~23毫摩/升,女性,10~16毫摩/升;高峰分泌量(PAO):(21±9.5)毫摩/升。
【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高峰分泌量显著增高。当基础胃酸分泌试验(BAO)超过15毫摩/升(mmol/L),基础胃液量超过200毫升/小时(ml/h),基础胃酸分泌试验,高峰分泌量(BAO:PAO)大于60%时,即可确定诊断胃泌素瘤。进行性胃癌的高峰分泌量较正常低;胃溃疡并伴有高峰分泌量明显降低者,应考虑溃疡性胃癌。
13.胃内因子测定
【单位】单位/小时(U/h)。
【正常值】VB12法:大于700单位/小时。
【临床意义】 萎缩性胃炎,内因子可降到600单位/小时以下。
14.胃蛋白酶
【单位】毫克酪氨酸/小时。
【正常值】Anson法:基础胃液胃蛋白酶分泌量为(84.4±9.72)毫克酪氨酸/小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