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症状、治疗及预防
2009/1/9 9:03:28

    贫血并不是疾病,它只是伴随各种疾病的一种症状。所谓贫血是指循环血液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的下限。
  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认为,血红蛋白低于以下数值者为贫血:6个月到6岁110g/1,6~14岁120g/1,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妊娠妇女110g/l。国内的贫血标准为:成年男性<120 g/l,成年女性<110g/l。根据血红蛋白含量的不同,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四级:轻度,血红蛋白低限到91g/l,症状轻微;中度,血红蛋白90~61 g/l,体力劳动后心慌气短;重度,血红蛋白60~31g/l,休息时已感心慌气短;极度,血红蛋白<30g/l,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1)贫血的症状
  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会使全身组织和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氧,于是会在全身引起各种各样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苍白”,往往是被家人发现脸色不好,皮肤苍白。最容易检查出苍白的部位是口唇和眼结膜。早期的自觉症状还有疲乏、无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贫血时由于机体需要设法提高氧的供应,于是就代偿性地加快呼吸和心跳而引起气短和心悸,特别是活动后氧消耗增多,症状也加重。如果贫血很严重,即使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心悸。慢性严重贫血甚至会引起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此外,还可能引起食欲不振、恶心、腹胀、月经失调、闭经和性欲减退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涉及的组织器官很多,但没有一个症状是“贫血”所独有的,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
  (2)贫血的治疗
    治疗贫血,应根据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
    出血:出血是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又因不同的原因引起,给予适当止血措施是很重要的。月经过多可用手术或荷尔蒙治疗,再予以病因治疗,贫血是可以治疗的。
  养缺乏:营养缺乏引起造血原料不足而发生的贫血,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豆芽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分别给予营养补充,贫血治疗效果良好。
    慢性疾病:感染或癌症能够控制,贫血就能够减轻。内分泌疾病给予矫正,贫血就可以减轻。慢性肾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症及全身性红斑狼疮等造成的贫血,因为基本疾病的疗效很差,除了输血,贫血是很难减轻的。
    药物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在患者停止与药物接触之后,贫血大多能很快或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某些药物引起的再生不良性贫血,即使病因明确,患者不再接触,也很难恢复或治疗,这时如果进行骨髓移植可以获得治疗。
  (3)贫血的预防
    贫血的发病率极高,尤以缺铁性贫血为最高,但只要日常生活和饮食注意调整,贫血是可以预防的。
    要想预防贫血,就要为骨髓提供充足的造血物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一般情况下,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铁1mg,生育期妇女每天需铁1.5—2mg,妊娠和哺乳期需铁量更多。
    因此,平时应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猪肝、蛋黄及海带、紫菜、木耳、豆类等。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如餐后适当吃些水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果酸,能促进铁的吸收。而餐后饮用浓茶,则会因铁与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沉淀,影响铁的吸收。另外,用铁锅烹调食物,对预防贫血大有益处。叶酸和维生素B12也是造血必不可少的物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瓜类、豆类及肉食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肉类及动物的肝、肾、心等内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但经高温烹调后,可使50%以上的叶酸和10%~30%的维生素B12遭到破坏。因此,生活中既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又要讲究烹饪技术,尽量避免过度蒸煮食物。
    要保护好“造血工厂”。许多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都可损伤骨髓。化学性因素如苯有机砷、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抗癫痫疾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