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
2013/3/27 10:04:41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
一、常规检查
1.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病情处于活动期或病程较长者,可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记数和血红蛋白轻度降低,随病情改善而恢复。可能是由于慢性消耗以及与体内蛋白和铁的代谢障碍有关,也可能与IL-1抑制红细胞生成有关。如伴有缺铁性贫血,则为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铁结合蛋白减少,而骨髓储铁可增加。同时应注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所致的贫血。
2.白细胞类风湿活动期一般都有轻、中度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少数重症病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内有中毒性颗粒,而嗜酸性粒细胞却增多。
3.血小板早期或重症病人多呈明显升高,晚期病人及伴发Felty综合征时则减少。
4.血沉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血沉明显增快,随着病情缓解而下降,若病情好转,炎症消退,而血沉仍不下降者,则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有可能恶化或再发。但血沉不是类风湿关节炎活动的特异性指标,并发感染或肿瘤也可升高。有时血沉与病情活动并不一致。
5.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它可以在组织损伤、炎症、感染或恶性肿瘤等情况下,比正常血浓度增加数十或数百倍。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无特异性,但对判断炎症程度和疗效估计有较大意义。类风湿关节炎时C反应蛋白普遍升高,随
着病情缓解,C反应蛋白水平则降低。
二、类风湿因子
RF是针对各种免疫球蛋白分子中第二或第三恒定区决定基因的抗体。包括IgG-RF,IgM-RF和IgA-RF等。目前临床多限于检测IgM-RF,检测IgG-RF方法刚开始应用,IgA-RF的病理意义尚不清楚,IgE-RF检验难度大,也缺少标准方法,临床尚待进一步研究。在成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70%~80%的患者IgM-RF为阳性,疾病初期往往为低滴度(1∶40);随着病情发展滴度增高到1∶80~1∶360不等。持续高滴度的IgM-RF阳性病人,病变活动重,病情进展快,骨侵蚀发生率高,不易缓解,预后较差,且有比较严重的关节外表现。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极少发生血管炎、神经病变、皮下结节和干燥综合征。儿童病人化验IgM-RF多呈阴性,阳性率仅有30%左右,这些RF阳性的患儿,60%为HLA-DR4阳性。RF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指标,RF阴性也不排除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在正常老年人约有5%的阳性率。此外,其他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血管炎亦有低滴度RF阳性,另一些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肝脏疾病等也可阳性。因此,应结合临床表现,判断其诊断意义。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Ig)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率约为50%~60%,其中主要是IgM和IgG。在疾病早期,特别是血管炎明显时,IgM明显升高,对一些中晚期患者,尤其是病程长、病情重、年龄大的患者,IgG升高明显。
2.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CIC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无特异性,但对判定病变活动却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常见的PEG-CIC沉淀比浊法,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阳性率约为60%~70%。PEG-CIC浊度与病变活动呈正相关。病变活动时浊度升高,病情缓解时浊度下降。
3.冷球蛋白(CG) CG是一组免疫球蛋白的分子,是在低温时自然沉淀,加热后又能溶解的免疫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具有冷沉淀和高粘滞性的特点,可引致手足冰冷、青紫、指趾末端坏死、乏力、出血、栓塞等许多冷球蛋白血症、高粘滞血症症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G升高率约40%,如伴有关节外表现,升高率可达70%,无关节外表现者仅有20%,其血清含量的高低往往与病情的活动性相平行。
4.血清补体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补体一般正常,但伴有严重关节外表现者,尤其是类风湿活动期,血清总补体(CH50)水平升高,C3升高更明显,缓解期则多正常。
5.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关节炎病人ANA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