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1)
2013/3/27 9:52:50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特点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人体脏腑之间,五脏与五体、气血津液之间的关连和整体性。治疗时注意局部和注意整体并重,也可通过治疗局部而影响整体,也可通过治疗整体而影响局部。亦可表里同治、正邪兼顾。二是注意人体和周围环境、气候天时之间的整体性,治疗时可因时因地而异。
(二)标本缓急
所谓“本”是相对“标”而言。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用以说明多种矛盾间及矛盾双方间的主次关系。例如:从邪正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病变部位来说,内脏病证是本,体表病证是标;从疾病发生的先后来说,旧病是本,新病是标,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等。由于标本所指不同,因此在临床上,用分清标本的方法,来决定治疗方法针对病证的先后缓急,就有了“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同治”的治疗原则。
(三)三因制宜
这是中医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维的一个方面。因时制宜即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治病用药有所不同。因春季多风,夏季多热,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因此痹证亦因季节变化而有不同的症状。如痛痹冬天症重夏日减轻。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而变化,如我国东南地区多湿多热,西北地区多寒多燥,痹证的发病率和症状表现不尽相同;饮食生活习惯因地区有所不同,如川湘喜食辛辣,江浙喜食甘凉,用药时也应有所区别。因人制宜即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强弱等而用药不同,如幼稚者易虚易实病情易突变,故用药剂量宜轻,慎投峻猛之剂;年迈者则生机衰减、病程缓慢和多正气虚亏、多瘀之症,故治疗上应注意扶正或标本兼治;女子以血为本,病理上有经、带、胎、产之病;男子以精为本,病理上有精亏肾衰之病,治疗均应因人而异。
(四)正治反治
所谓“正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症状与体征,辨明其病变本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相符,如寒病见寒象,热病见热象,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正治,用药物的温清补泻之偏,达到补偏救弊,阴阳调和的目的。如寒者温之,寒痹用散寒温阳法。“反治”用于疾病的证候本质与临床表现不相一致的病证,属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法则。究其实质,仍是治病求本。一般来说疾病的本质与现象是一致的,但如果病势严重,也可以出现本质与现象不一致的情况。“反治”的具体临床应用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等。
(五)宣散疏通
宣散疏通,即是宣散邪气,疏通经络,这是治疗痹证最常用的治疗法则。痹证最基本的病机是“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通过宣散,使邪气散除,营卫复常,经络通畅,痹证方能逐渐痊愈。在治疗中,必须根据“不通”的具体的病因病机,选用不同的宣通制法。如痛痹者宜辛温散寒,着痹者宜燥湿利湿通利。在应用宣散疏通治则时,配以引经药、理气活血药、温经通络药,效将更佳。
(六)杂合以治
杂合以治的原则,就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种治疗原则是中医痹证治则之一。针灸治疗和中草药治疗一样,均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皮肤表面的反应点为施治点,在痹证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痹重要手段。其他治疗痹证的方法很多,尤其近年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发展了很多新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如梅花针、拔火罐、水针、埋线、药棒、药物敷贴、点穴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