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类风湿关节炎的社会心理因素及调制
2013/3/26 9:39:23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的社会心理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各系统、脏器,尤以侵犯关节为主要表现。初期轻症者以表现身体症状为主,后期重症者常可伴有精神状态改变。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无不作用于社会环境中的许多方面。所谓“社会心理”一词,是描述因疾病引起病人的社会和心理(精神)方面的变化。医生在接触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过程中,除掌握疾病的躯体方面变化外,还要了解心理和有关的社会生活方面变迁,以便与病人建立关系,必要时给予心理方面的引导、支持,尽可能摆脱精神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困扰。本章着重提及类风湿关节炎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不提及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精神病。
一、社会心理因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的关系
国外对心理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因中的作用,存在着因果关系的不同见解。起初有人认为存在一种风湿性人格,具有固执、孤癖、易自责的性格特征。以后有人认为这种性格特征是疾病本身引起的关节疼痛和致残的结果。但这种关系可能只属部分因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不一定都具有这种特征。也有人认为遗传及心理应激与病因有关,儿童和成人遇到家庭破裂或配偶亡故,有可能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
二、类风湿关节炎对病人社会心理的影响
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例中,关节疼痛、晨僵、肿胀及畸形限制了身体活动,慢性疲乏又可进一步引起身体的功能障碍,生活需要有人帮助,使病人感到自主性和自尊心受损,继而易出现情绪抑郁。因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引起的满月脸、体重增加、脱发,也会影响病人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身体及心理状态的改变常继发人际关系的变化。
三、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病人心理方面的反应
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病人心理方面的反应,与既往性格特征、病情、病程、疗效、康复和社会保健措施有关。心理反应以情绪变化为主,随着病程中病情变化,在患病初期易出现情绪焦虑,以后则以负性情绪为主,包括情绪幼稚化、自我中心、依赖、焦虑、抑郁。这些情绪表现并非类风湿关节炎所特有,但与疾病的病情特点有关。
处于疾病初期的病例,由于关节疼痛等躯体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常会出现疑病和焦虑。多数病人由于病情不明,易产生恐怖心理,在此基础上出现疑病,常无目标地到处就医,翻阅医学书籍,殊不知医学书籍中所描述的病情和病程,有预后良好的一面,也有不良一面。病人的心情常被预后不良的一面所吸引,以致越看越引起恐惧、焦虑不安、忧心忡忡,最多见为恐癌恐怖。
随着病情变迁,诊断趋向明确,恐怖心理逐渐减少,病人对病情变化趋向适应。但有的病人由于病情轻重不一,易复发,关节活动受限,使生活、工作、社会关系等受到影响,又会出现另一些心理变态,主要是心理上对生活环境中原来不以为然的体内不适感及生活事件中刺激的承受力减低,而表现敏感、多疑、易激动、性格幼稚化、自我中心、焦虑、抑郁和偏执,性格表现与病前比较也有显著区别。
1.敏感 病人对身体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感受阈减低,表现对刺激的敏感、不适、烦恼与不安。对身体内部环境中刺激的敏感,最常见表现为身体不对称的肌肉关节疼痛,指压局部痛点可出现不同强度疼痛反应。对指压的疼痛反应,尽管因人而异,但可作如下区分:1+,表示有痛感主诉,无躯体避痛反应;2+,出现皱眉、反头或局部肢体收缩反应;3+,一侧肢体避痛反应并叫痛;4+,喊痛,有全身惊跳避痛反应。疼痛部位在同时间内可有不同强度的变化。消化道的不适感次之,可表现为味觉改变、咽喉部不适、恶心、食管和胃肠道不适。心血管系统中表现头痛、头晕、心悸。呼吸系统中有胸闷、呼吸不畅感。皮肤感受中可有痛觉过敏、蚁爬感等。对身体外部环境的刺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