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慢性胃炎
2013/1/15 11:21:47
二、慢性胃炎
(一)概 述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黏膜层,因此严格地讲应称之为“慢性胃黏膜炎”或“胃黏膜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特别是40岁以上的患者更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1980年至1991年上半年胃镜检查37428例次,单纯性浅表性胃炎(合并溃疡及其他胃病者除外)占51.94%,萎缩性胃炎占6.50%。其他报道前者占68.35%,后者占21.30%。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若有发生,多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等,或伴有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
目前,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1932年Shindler用可屈胃镜较好地直接观察胃黏膜变化,又用手术胃镜取黏膜活组织检查以后,对胃炎的诊断提高一步,把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胃炎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肥厚性3种。1994年Wood用盲目胃黏膜活检做了大量工作,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胃萎缩。1958年纤维胃镜的问世,对胃炎的诊断更加有利,不但可以细致地观察,而且可以在直视下进行黏膜活检,对胃炎的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73年以后利用免疫方法,根据壁细胞抗体的阴性或阳性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A、B两型。因为部分萎缩性胃炎有癌变的可能,所以有人把萎缩性胃炎作为重点研究项目。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的范畴,若兼胃痛、嘈杂等症,可参照中医学相应病证进行辨证。本病病因繁多,或饮食所伤,或七情失和,或失治误治,或脾胃素虚等等。然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联。如饮食不节,既损伤脾胃,而脾胃不健又易为饮食所伤,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湿热内聚,既为痰浊之源,又最能阻滞气机等。所以在临床辨证时,应辨邪之内外有无,辨证之寒热虚实,辨脏腑经络气血,然后根据症候采用或祛邪、或扶正、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法。祛邪宜用消食导滞,祛湿化痰,活血化淤,理气开郁;扶正或甘温益气,或益气养阴、或酸甘化阴、或辛甘通阳;而攻补兼施之法又有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之别,临床可灵活选用。
(二)名医妙方
1.董建华 泻心汤加味
【方药】 黄芩10g,黄连3g,酒大黄3g,全瓜蒌15g,枳壳10g,竹茹5g,石斛10g,香橼皮10g,佛手5g,白芍10g,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服。
【功效】 通泻腑滞,滋养胃阴。
【案例】 梁某,男,54岁。胃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隐痛缠绵不休,胃酸甚低,纳食衰少,食则作胀,形体削瘦,面色萎黄,近日胃中灼热,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此乃胃痛日久,气滞化火,阴津内伤。先拟通泻腑滞以祛邪,再予滋养胃阴以治本,津液来复,胃气下行,自有效验。上方进6剂,腑气已通,痛势亦缓,口渴大减,胃口觉舒,纳食渐增,舌质红、少苔。胃火已挫,津液未充。继以养阴通降为治。石斛10g,沙参15g,麦门冬10g,乌梅5g,甘草5g,天花粉10g,芦根15g,香附10g,枳壳10g,酒大黄g,香橼皮10g。上方加减进12剂,胃中灼热感解除,痛胀亦平,仍感口干、口苦,大便时常干结,多食即觉胃中不适。守方加减调治4个月,胃痛未作,口味和,纳食增加,面色转润,体渐丰盈。
【按语】 本例主要采用通腑泄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