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化性溃疡病
2013/1/15 11:19:53

三、消化性溃疡病
(一)概 述
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部位,亦可发生在食管下端及空肠术后吻合口周围。一般认为,胃液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故取名为消化性溃疡。虽然胃液的消化活动度在病因学中占重要地位,但是溃疡的形成很可能是一个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消化性溃疡病的命名似乎比消化性溃疡的命名更为恰当。溃疡和糜烂必须严格区分。在病理学上,糜烂是一个局限性的黏膜缺损,它不穿透黏膜肌,愈合后不遗留任何痕迹。而溃疡的黏膜缺损穿透整个黏膜层,时常穿入甚至穿通其他各层,愈合后必留痕迹。十二指肠溃疡病约占整个消化性溃疡病的80%,是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慢性疾病,它的发病率很高,据西方学者统计,约有10%的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一时期曾患十二指肠溃疡病。十二指肠溃疡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自婴儿到老年均可发病,但最常见的是青、壮年,80%在20~50岁之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二者之比为10∶1~3∶1。胃溃疡病在临床上较十二指肠溃疡病少见,二者之比约为1∶4。然而,尸体解剖的资料表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二者的发生率大致相等,这一方面提示许多胃溃疡可以没有症状,另一方面也提示尸体解剖的资料可能包括有终末期的急性胃溃疡在内。胃溃疡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5~55岁最多,其最高发病率约较十二指肠溃疡病晚10年。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发病几乎相等,男性稍多。消化性溃疡病的原因还不十确定,但根据长期观察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即:遗传、免疫、饮食、情绪、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药物及某些疾病等。
    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主要依靠X射线检查和内镜检查,病史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重要依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得到“疼痛-进食-缓解”这一典型规律。疼痛在夜间出现而在清晨消失也是一个重要线索,疼痛在秋、冬、春季复发而在夏季缓解对诊断亦有帮助。
消化性溃疡病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的范畴,有时类似“吐酸”、“嗳气”等证,临床多按胃脘痛进行辨证治疗。胃脘痛病变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因有寒、热、饮食不洁、劳逸、木郁、血淤等。其发病机理也较为复杂,但总不外乎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气郁血淤为患。关于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是按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针,其治疗原则则均以“理气止痛”为常法,兼以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根据寒、热、虚、实、在气、在血的不同,分别施以温、清、补、泻、行气、活血等法。一般说来对本病患者禁用汗、吐、下三法,以免伤正。
 
(二)名医妙方
1.章次公 溃疡病方Ⅰ
【方药】 凤凰衣9g,琥珀屑9g,炙马勃9g,柿霜18g,杏仁泥18g,浙贝18g,野蔷薇花9g,天花粉9g,血余炭9g。
【用法】 上药研细末,每次服1.5g,每日3次。
【功效】 清热养阴,和胃止痛。
【案例】 高某,男,胃痛开始多发作于饥饿时,得食则减,其痛由渐加剧,乃至食前食后皆痛,曾呕吐紫黑色物。今经常嘈杂,饱闷,腹泻。古人属诸痰火,切忌辛香燥烈药。投以上方。病势已减轻,今予益气健胃剂,与前方先后进服,以培其本。党参60g、怀山药60g、鸡内金60g、煅龙骨30g,共研为散,每次服3g,每日3次。
【按语】 此为溃疡病,中医认为饥饿则痛,得食则减,为中虚。其痛由渐加剧,乃至食前食后皆痛,并曾呕吐紫黑色物,是久痛胃络受损,淤血内停;嘈杂、饱闷、腹泻,为脾胃虚弱,水谷失运,进而生痰,即所谓“古人属诸痰火”。方用天花粉、柿霜、杏仁泥、浙贝以清痰火,护胃缓痛;血余炭、炙马勃、琥珀等通络、活血、止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