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阿米巴结肠炎
2013/1/15 11:15:20
九、阿米巴结肠炎
(一)概 述
阿米巴结肠炎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寄生于人结肠而引起的,好发于热带、亚热带及不发达地区。随着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感染率已明显下降。资料统计,国内北京地区发病率由1929年15.2%下降到1978年0.52%;1982年~1987年在捷克留学的外国学生粪便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感染率为3.9%,血清抗体感染率为7.9%。肯尼亚的感染率仍高达10%~30%。其发病主要因食入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的包囊,形成小滋养体,寄生在肠腔中,在机体抵抗力不足或局部肠黏膜有损伤时,小滋养体可变为大滋养体,分泌溶组织酶,破坏肠壁组织,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大量繁殖,形成局限性黏膜下脓肿而发病。
阿米巴结肠炎的诊断手段主要是粪便检查和乙状结肠镜检查,一旦在粪便中特别是血性黏液处找到了活动的吞噬有红细胞的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即可确诊。结肠镜对本病的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阿米巴结肠炎属中医学“休息痢”范畴,其发病多因饮食不洁、脾胃虚弱而致,治疗须扶正祛邪、温中清肠。
(二)名医妙方
1.王朝光 加味白头翁汤
【方药】 白头翁30g,黄柏15g,黄连10g,秦皮15g,生地榆30g,枳壳1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清热化湿解毒。
【案例】 刘某,男,35岁,农民,1983年1月15日初诊。诉腹泻、解黏液血样便半年,曾先后用黄连素、痢特灵等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全身情况尚好,脉滑、稍数,舌红、苔薄黄。直肠镜检见直肠下端有粉红样黏液分泌物,肠壁黏膜充血,并有散在点状溃疡,溃面附有少许黄白样脓苔。取溃面处分泌物做常规检查,找到阿米巴原虫。诊断:阿米巴痢(湿热型)。处方:白头翁30g,黄柏15g,黄连10g,秦皮15g,生地榆30g,枳壳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加服鸦胆子,每次15粒,每日3次,饭后服(鸦胆子须剥去外层硬壳,放入医用胶囊内,每个胶囊置入鸦胆子3~4粒)。经上方治疗3d后,腹泻、下坠、黏液血样便逐渐减轻,大便次数减少;10d后,上述症状消失,大便形态正常。直肠镜检见肠黏膜色泽正常,大便常规未见阿米巴原虫。继续服药5d以巩固疗效。
【按语】 阿米巴痢属于中医“休息痢”的范畴。王朝光按上述方法治疗6例,疗效均很满意,未出现不良反应,但对一些慢性病例待症状消失后可持续服药3~5d,一般15d左右痊愈。据临床观察,白头翁汤与鸦胆子同用治疗阿米巴痢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2.蔡金波 三宝粥
【方药】 怀山药300g,三七25~30g,鸦胆子100~120粒。【用法】 先将怀山药、三七研为细末,每次以怀山药末30g用冷水调匀,置锅中烹为粥(须不停地用箸子搅,以免成团),调入三七末1.25g,并以此粥吞服鸦胆子10粒,每日2次。
【功效】 补益脾肾,化腐生肌。
【案例】 占某,女,4岁,1984年11月27日初诊。其父代诉:解黏液血便已5个月余,屡经中药治疗罔效。刻下腹痛,食少纳呆,大便日10余次,有鲜红色血液及少许黏液,口干,消瘦,脉细弱,舌质淡红、苔腻。大便常规:黏液血便,红细胞(+++),白细胞1~3/HP,脓细胞0~1/HP,阿米巴滋养体(+)。即予上方,服粥3d即明显好转,5d后诸症消失。1985年1月14日,病发如前。仍以上法治疗,7d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语】 本病乃因饮食不洁,致令湿热内蕴,肉腐血溢。久病不愈,更耗阴津。故以怀山药补脾肾之阴,三七化腐生肌、祛淤止血,更入鸦胆子直捣巢穴,祛除病根。因三宝粥乃攻补兼施,标本并治,故效自捷。鸦胆子用量可按每公斤体重2~3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