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便 秘
2013/1/15 11:12:59
十二、便 秘
(一)概 述
便秘(constipation)指的是大便次数减少和(或)粪便干燥难解,一般2d以上无排便提示存在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可明显不同,每天排便1次者约占60%,1d几次者30%,几天1次者10%。另有人报道,大部分正常人(>90%)的大便次数为每周3次到每天3次。因此,对有无便秘必须根据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做出判断。本病主要与进食过少、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幽门或肠道梗阻、结肠张力过低、乙状结肠过度的和不规则的痉挛性收缩,以及腹肌、膈肌、提肛肌及(或)肠壁平滑肌收缩力减弱等有关。
临床根据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结难解,诊断并不困难。对其病因的诊断须根据直肠指检、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等,以及粪便常规、胃肠X射线和某些特殊检查。中医学认为便秘多由肠胃积热、气机郁滞、下元亏虚、阴寒内生等因,致使肠道传导失司而成。按其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本病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4类,治疗时采用清热润肠、顺气行滞、益气养血、温阳通便等法。
(二)名医妙方
1.岳美中 甘草泻心汤
【方药】 甘草12g,黄芩9g,干姜6g,半夏12g,黄连6g,大枣12枚。
【用法】 水煎服(大枣切开),日1剂。
【功效】 缓中补虚,升清降浊。
【案例】 宋某,男,55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主诉便燥数月,每饥时胃脘胀痛、泛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唯矢气不多,亦不渴。诊见面部虚浮,脉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12g,3剂后大便稍畅,痛胀均减,面浮亦消,唯偶觉烧心。原方加防己12g、黄芪15g、白术9g、附子10g,又服2剂,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按语】 甘草泻心汤证本为误下太阳成痞而兼呕、烦、下利,仲景已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而成,本例诸症无一与甘草泻心汤相符者,且结硬与雷鸣下利则更属对立;而能断然施之者,是因为胃气虚馁、湿满于中,针对实质,异病同治。胃气虚馁,急于求食自安,则饥时痛胀并作;滞填中焦,枢机不利,传化迟缓,食物留于肠胃必久,而便为之燥。本方加茯苓,缓中补虚,升清降浊,服后,矢气转多,大便转畅,已收降泻之效。遂以防己黄芪汤补虚,更加附子通阳,祛邪兼顾扶正,中宫既健,传化如常,则诸症皆瘳。设如因燥而疏通,因胀而宽中,因痛而行气,必犯虚虚实实之戒,临证者慎之。
2.蒲辅周 虚秘方
【方药】 肉苁蓉12g,女贞子9g,旱莲草6g,柏子仁9g,火麻仁12g,决明子6g(炒香),黑芝麻9g。
【用法】 慢火煎1h,取200ml,入白蜜1匙,和匀,分2次温服。日1剂。
【功效】 滋肝脾,益肾气,润大肠。
【案例】 刘某,男,72岁,1963年11月29日初诊。5年以来,大便干结,多为球状,常服养阴润肠药。现大便仍干结,小腹不适,睡眠不实,易惊醒。脉右沉细涩,左沉弦细微数;舌正无苔。由肠液不足,转输力弱,非火结之症;治宜滋肝脾,益肾气,润肠。投上方,连服5剂。1963年12月6日复诊:药后大便已不干,但次数较多,自觉通畅舒适,无其他不适感,食纳佳。脉右转沉滑,左沉细;舌如前。原方续服,2d1剂,再服5剂。同时,原方加茯苓9g、法半夏6g、陈皮3.5g,以10倍量浓煎3次,再浓缩,酌量加蜜,收为清膏,每早、晚各服9g,开水冲服。1963年12月27日三诊:自觉服膏子药不如汤药力大,大便同前。脉正常,舌淡无苔。续服膏子药,可加大剂量。在原基础上,再加1匙药膏和1匙蜜,续服。1964年2月15日四诊:病情续减。脉、舌无大变化。前方去决明子,煎服法同前,连服5剂,逐渐恢复。
【按语】 肾司二便,脾主运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