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7 15:36:50

白血病论治心得
    吴大真、王风岐二位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他们的医疗活动是从最基层的乡、县,到地区、省,直到中央,具有40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各类血液病的研究诸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等,更是别有心得。自20世纪60年代诊治的第一例白血病开始,至今已接诊了许多国内外白血病患者,起死回生者不乏其人,二位教授在中医药界早已有名气。他们除了受过系统的高等中医教育之外,还曾深得我国已故中医泰斗秦伯未先生的亲传密授,精心指点u秦老生前曾赞许他们说:“你们剐刚毕业,初上临床即能治愈一位白血病患者,实属难得,说明基础好,悟性高,望继续努力,再攀高峰。”
    吴、王二位教授认为,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血液病,一定要牢牢记住中医的整体观思想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病法则。他们认为,在诸多的血液病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白血病,因为白血病最为复杂,最为棘手,况且白血病的/L大主要症状,如贫血、出血、发热、感染等,也常见于其他的/L种血液病中,只是各有侧重不同而已,所以,若能把白血病辨证清晰,施治合理,积累一定的经验,也就容易迈过治疗其他血液病的门槛了o
    白血病通常被人们称之为“血癌”或“人体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一个人患了白血病,难免精神上、心理上产生恐惧感,患者及家属认为是“不治之症”,精神压力很大。加之白血病发病急速,症状复杂,病情多变,病因尚不明确,况且目前又缺少可靠的疗法和理想的药物,医生常感棘手,这也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因此,吴、王二位教授首先指出,对于白血病患者,医生一定要亲切接待,态度和蔼,解除患者思想压力,要使患者增强治病的信心,治疗要耐心,调理要精心,要以患者为中心,不忘患者的整体,更重患者的局部,解决当前的痛苦,缓解各类症状,巩固取得的效果,不断探索病情变化的原因,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和药物,为达到延长生存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钻研,永远向“治愈?’的目标去追求。只要医患间通力合作,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白血病患者需要通过周围血象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临床化验检查才能确诊。吴、王二位主张,要承认和重视化验检查的结果和各项指标的变化,但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时,这些检查指标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但不宜作为用药的惟一依据。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变化,运用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要认清疾病的本质,解决当前的急症,尽快的控制症状,稳定病情,在巩固效果的基础上去寻求、探索更有效的方药。如果只是根据临床化验检查的数据“对号入座”地选方用药,来医治或研究白血病,恐怕难有出路。
    对于白血病患者,实施“骨髓穿刺”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十分必要,因为骨髓象的检查可以确诊,可以观察病情变化,可以检验治疗的效果。但是中医认为“骨髓”是人体极为重要而珍贵的物质,前人曾有“一分精十分血”的提法。对于一个体质极度衰弱、严重贫血的患者来说,“骨髓”的珍贵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对于“骨髓穿刺”应当慎之又慎,不该像化验“耳血、指血”一样。吴、王二位教授曾诊治一例患者:王某,男,36岁,山西省某市,2002年在西安某医院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k),在8个疗程中,第二个疗程时完全缓解,到第四个疗程后复发,此时加服中药,到第八个疗程又完全缓解,周围血象完全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配服中药膏滋药调理,病情一直稳定,患者和家属十分满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