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季情志养生要点
2012/12/28 9:08:19

 
第二章夏季情志养生要点
 
  一、夏应“养长”
 
  
 
  《黄帝内经》说夏天应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长”(读zhang)。因为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燥,心绪不宁,所以夏天更要心情舒畅,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如万物蓬勃生长一样,这就是“夏养长”,因为只有神气充足,人体的机能才旺盛而协调。
 
  
 
  二、恬静养神
 
  
 
  中医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调神摄生,首贵静养。《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因此,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这样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
 
  
 
  这在夏天的意义很大,有些人是不是有疑问,夏天不是要“养长”吗?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夏天养长是养一种生发的状态,多做户外运动,多与人交往,多想积极开朗的事,这样心情才能畅达;而“养静”就是要心情平静,不急不躁,通过自我调理或户外运动等方式把心中之抑郁燥热散发出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心宁而神安。
 
  
 
  三、情志养生
 
  
 
  “调情志,重养德”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对强健身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精神情绪的恬静、安详,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体内的真气就会始终保持充足的状态,怎么会得病呢?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说道“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七情不
 
  
 
  仅是致病的因素之一,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现代医学也证实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多种疾病。所以调养情志是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七情致病
 
  
 
  中医学将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应。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绪,统称“七情”。每个人都会对各种事物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正如《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七情的条达与脏腑功能的正常有着密切关联,中医认为每一个脏腑都对应于一种情志——“心主喜,肺主忧,脾主思,肝主怒,肾主恐”。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旦情绪过激,比如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剌激,超出了人体的承受范围,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影响,而产生相应的疾病,故过喜则伤心,大怒伤肝,思虑伤脾,悲泣伤肺,惊恐伤肾。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喜,指欢喜、高兴。
 
  
 
  愉悦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人体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会喜则气缓,即心气涣散。心主血脉,心气虚则不能行血,血运无力导致血液瘀滞于心脉,出现心悸、心痛、中风甚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