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官科
2012/12/28 8:08:33
第五章 五官科
仙方活命饮
【组成】 穿山甲9克、天花粉12克、甘草6克、乳香9克、白芷9克、赤芍9克,浙贝母9克、防风9克、没药9克、炒皂刺9克、当归尾9克、陈皮6克、金银花9克。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2次服。
【主治】 耳疮脓已成未破者。
通气散
【组成】 小茴香3克、木香3克、人参3克、延胡索3克、陈皮3克、石菖蒲3克、羌活5克、僵蚕5克、川芎5克、蝉衣5克、穿山甲6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2次服。
【主治】耳闭。症见耳内胀闷堵塞感. 日久不愈。甚则, 如物阻隔,听力减退,逐渐加重,耳鸣如蝉,或声音嘈杂。
蔓荆子散
【组成】 蔓荆子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0克、甘菊花10克、桑白皮10克、木通10克、麦冬10克、升麻6克、前胡10克、赤茯苓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每日一剂,煎2次分2次服。
【主治】 脓耳。症见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见耳鸣,听力障阻,耳内胀闷感,耳痛逐渐加重,耳膜穿孔,流出脓液,流脓之后,耳痛及其他症状减缓。
中耳炎方
【组成】 海螵蛸1克、麝香0. 03克、冰片0.03克、黄莲1.5克。
【用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置有盖干净小瓶内,加5毫升注射用水浸泡备用。如脓液中夹有血液者,加红药0.5克。用时在耳垂后凹处轻轻挤压排出脓液,然后滴入5滴药液,患侧耳道向上,静卧10分钟再活动。每日滴3次。
【主治】 脓耳。症见耳内疼痛难忍,流出黄色脓汁,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耳炎灵
【组成】 大黄20克、黄芩20克、黄连20克、黄柏20克、苦参20克、冰片6克、香油500 毫升,液体石蜡100毫升。
【用法】 先将前五味药放人香油锅内,浸泡24小时,然后加热,炸至药枯成黑黄色时,滤净药渣,再加石蜡,冰片面,搅匀,过滤,分装于空眼药水瓶内备用。①用棉签拭净耳内脓液,然后滴入l~2滴药液,每日1次。②用棉签拭净耳内脓液,再用纱布条蘸药液塞入耳内。每日一次。
【主治】 脓耳。症见耳内疼痛,流脓奇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耳炎散
【组成】 黄连30克、大黄50克、白矾100克、石膏100克、龙骨100克、冰片10克。
【用法】 将黄连、大黄焙干,研极细末,白矾、石膏、龙骨火煅后加入冰片共研成粉。各药混合,过100目筛,高压消毒30分钟贮瓶备用。用时棉签蘸3 010双氧水洗去患耳脓液及痂皮,再以75%酒精棉球拭净耳廓患处,每日3—5次,吹入耳炎散少许,直至痊愈。
【主治】 脓耳。
益气聪明汤
【组成】 蔓荆子1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黄柏6克、白芍6克、升麻5克、葛根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 耳聋。症见耳鸣耳聋,劳而更甚,倦怠乏力,纳少,食后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唇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清气化痰丸
【组成】 陈皮6克、杏仁9克、枳实9克、黄芩9克、瓜蒌仁2克、茯苓9克、胆南星9克、洁半夏9克、姜汁为丸。
【用法】 每次9克,每日3次。
【主治】 耳鸣。症见耳鸣,听音不清,头昏沉重,胸闷脘满,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栀子清肝汤
【组成】 山栀子9克、石菖蒲6克、柴胡6克、当归9克、黄芩6克、黄连6克、丹皮9克、牛蒡子9克、甘草5克。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主治】 耵耳。症见耳道皮肤损伤,红肿、糜烂、焮痛。
法夏燥湿祛痰汤
【组成】 五昧子10克、当归6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5在、淮山10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每日l剂。
【功用】 燥湿祛痰,消炎。
【主治】 耳软骨膜炎症。
五子当归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