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皮肤科疾病
2009/1/12 10:31:06

  1.丹霉
    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人体皮肤或黏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的急性炎症,亦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发病急剧,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继而患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皮损处可出现大疱,自觉灼热疼痛。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数增高,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也可增高。
    (2)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测定:值可增高。
    2.皮肤结核
    是一种慢性皮肤病,由结核杆菌直接侵入皮肤或由于人体内部器官或皮肤深部组织结核病灶中的结核杆菌经淋巴管或血行播散到皮肤而发病。有寻常狼疮(最常见)、瘰疬性皮肤结核、疣状皮肤结核、硬节性红斑、丘疹坏死性结核等,局部表现不同。
    (1)旧结核菌素(OT)及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可为阳性,有确定诊断意义。
    (2)皮损玻片法压诊:呈淡黄色、黄褐色或苹果酱色,即“苹果酱结节”,为寻常性狼疮的特征性诊断之一。
    (3)皮损处组织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病理表现为结核性肉芽肿。两者均可作为确诊依据。
    3.麻风
    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分为结核样型麻风、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中间界线类麻风、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瘤型麻风及未定类麻风等,表现不同。
    (1)麻风杆菌检查:结核样型麻风为阴性;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为阴性或弱阳性;中间界线类麻风为中等阳性,界线类偏瘤型为中等阳性以上,瘤型麻风为强阳性,未定类麻风多数为阴性而少数为弱阳性。
    (2)血清麻风杆菌抗体测定:以瘤型麻风的阳性率与抗体滴度为最高,瘤型与界线类麻风的阳性率几乎达100%,结核样型麻风约60%为阳性。
    4.头癣
    它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引起的疾病,多在儿童中流行。根据其致病菌及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黄癣(中医称肥疮、粘疮,堆砂瘌痢)、白癣(中医称白秃疮)、黑点癣(中西医病名相同)、脓癣(中医称赤疮)。临床上根据头部皮损的形态特点,如白癣和黑点癣有鳞屑斑,黄癣有典型的黄癣痂,脓癣主要表现为毛囊化脓性感染,可予以鉴别诊断。
    (1)皮损物检查:黄癣病发,直接镜检可见发内菌丝、孢子及气泡;黄癣痂内充满孢子和鹿角状菌丝,菌丝长短不一,弯弯曲曲形如鹿角。白癣病发,可见发外密集排列的圆形小孢子,有时可见发内较细的菌丝。黑癣病发,可见发内成串排列或呈链状的孢子。脓癣为发外形感染,发外有圆形孢子,发内可见菌丝。
    (2)皮损物真菌培养:培养出真菌,可确定菌种及诊断。
    (3)滤过紫外线灯检查: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为亮绿色荧光;黑点癣,紫外线灯检测,多无荧光。
    5.糠秕孢子菌毛囊炎
    它是由圆形或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皮损为米粒大到绿豆大的毛囊性红色丘疹或毛囊性小脓疱,散在对称性分布,好发于胸、背、颈部,经过慢性,一般自觉症状不明显。
    (1)分泌物检查:鳞屑、脓液直接镜检或墨汁染色镜检,可见圆形孢子和短菌丝。
    (2)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在扩大的毛囊口及毛囊的漏斗部,可见成堆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并呈紫红色,有助于诊断。
    6.手、足、口病
    它是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多在夏、秋季流行。发病前有低热、腹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皮损好发于口腔、手、足,主要分布于掌跖、指(趾)甲的周围及足跟侧缘,口腔见于颊部、齿龈、硬腭及舌面,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水疱散在分布,口腔为疼痛性小水疱,但很快破溃形成浅溃疡,通常1周左右痊愈。
    (1)血细胞分类(DC)检查:淋巴细胞(L)可增高。
    (2)血清学试验:柯萨奇病毒抗体滴度可升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