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神经系统疾病
2009/1/12 9:19:02
1.脑血栓形成
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液成分改变而形成血栓,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称为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以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卒中为特点。头部CT、脑电图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有诊断意义。
(1)血脂测定:血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等常可升高。
(2)脑脊液(CSF)检查: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可出现少量白细胞,但一般不超过50×106/L。
2.脑栓塞
因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使血供骤然阻滞所引起的脑梗死。以起病急,可有意识障碍等为特点,多见于中青年。CT、MRI、脑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摄片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脊液(CSF)检查:脑脊液可正常;如出现大面积梗死、发生脑水肿时,压力增高;出血性梗死者,红细胞(RBC)增多;感染性梗死者白细胞(WBC)增多。
3.脑出血
指脑实质内出血,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少数原发于脑桥和小脑。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颈项强直等,不同部位的脑出血产生的临床征象不同。头部CT、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及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重症脑出血急性期,可出现一过性的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2)血糖(GLU)及尿素氮(BUN)测定:重症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及尿素氮可增高。
(3)脑脊液(CSF)检查:压力一般升高,多为血性;红细胞(RBC)总数明显增多,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多。
4.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以急骤起病、频繁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为特点。头颅CT、MRI、X线平片、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发病初期升高,可达(20~30)×109/升(/L)。
(2)脑脊液(CSF)检查:外观呈均匀血性,以后逐渐变黄;红细胞(RBC)明显增多;白细胞(WBC)轻度增多;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由于心脏、主动脉、颈部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微栓子、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障碍、颈部动脉受压及血液成分异常等原因引起脑部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功能异常的疾病。临床表现可因颈内动脉系统、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供血不足的不同而不同。头颅CT、 MRI检查、脑血管造影、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血液成分异常,血黏度增高。
(2)血小板(PLT)聚集率测定:常增高。
6.脑蛛网膜炎
是由不同病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蛛网膜慢性炎症。临床上可急性、亚急性、慢性起病,弥散型可有脑膜刺激征,局限型常有癫痫部分性发作等。头颅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脑脊液常规检查:压力正常或略高;细胞数稍增高,病初多形核细胞<100×106/升(/L),以后淋巴细胞为(500~1 000)×106/升;蛋白稍增高,为0.5~1.5克/升(g/L);糖含量正常。
7.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
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于脊神经背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半月节。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沿神经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上可出现意识丧失、精神异常、抽搐、脑神经麻痹、偏瘫、失语、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等。脑电图、CT检查,有助于诊断。
(1)脑脊液常规检查:白细胞(WBC)轻度或中度增多,最多可达500×106/升(/L);蛋白轻度或中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2)补体结合试验:可查到带状疱疹病毒抗体。
8.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又称急性出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