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泌尿系统疾病
2009/1/12 9:06:37

  1.尿路感染
    是指尿路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一般指尿路内的细菌感染。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一般分为上尿路感染(即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即膀胱炎)。膀胱炎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白细胞尿,可伴有血尿等。肾盂肾炎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腰痛、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痛,以及全身中毒症状等;急性肾盂肾炎未及时治愈,病程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肾盂肾炎。X线平片和静脉肾盂造影,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1)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均可增高。
    (2)血沉(ESR)测定:血沉可加快。
    (3)尿常规检查:尿路感染时,尿沉渣白细胞(WBC)>5个高倍镜视野,并可伴有血尿及少量蛋白尿;尿液中发现白细胞(WBC)管型,对诊断肾盂肾炎有意义;慢性肾盂肾炎时,尿比重可下降。
    (4)尿生化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α1-微球蛋白(α1-MG)、β1-微球蛋白(β1-MG)增高,提示为肾盂肾炎。
    (5)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如杆菌>105/ml和球菌>104/ml,即可诊断为本病。
    (6)1小时细胞排泄率检测:白细胞(WBC)>40万个/小时,红细胞(RBC)>10万个/小时,闪光细胞增多或阳性,可诊断为本病。
    2.肾盂肾炎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所引起的肾盂肾盏黏膜和肾小管、肾问质感染性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期,好发于女性,妊娠期的患病率最高。急性期,起病急骤,多有高热、寒战、头痛及全身酸痛、乏力、恶心、呕吐,最突出的是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静脉肾盂造影、肾脏B超、尿道镜及膀胱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均升高。
    (2)尿常规检查:尿蛋白(PRO)可呈阳性反应,镜检可见白细胞管型及红细胞;清洁中段尿检查常有脓球,高倍镜检每视野白细胞在5个以上。
    (3)尿沉渣涂片及尿细菌培养检查:可找到或培养出致病菌,有诊断意义。
    (4)尿白细胞排泄率测定:95%以上尿路感染病人,可呈阳性。
    (5)血沉(ESR)测定:急性期可增快。
    (6)肾功能检查:慢性期,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值升高。
    (7)尿中酶测定:慢性期,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值明显升高。
    3.前列腺炎
    细菌沿尿道上行感染前列腺,引起前列腺炎症。本病为男性疾病,一般有尿频、尿急、尿痛、尿意未尽感,排尿淋漓不尽,尿道有炎性分泌物排出,会阴部疼痛,睾丸放射痛,有时出现排尿困难。急性前列腺炎时,起病急骤,可有高热、寒战、前列腺肿胀;如有反复尿路感染史、病程较长者,可考虑为慢性前列腺炎。直肠指诊、 B超检查,有助于前列腺炎诊断。
    (1)白细胞(WBC)计数:可增高。
    (2)尿常规检测:急性前列腺炎时,可见成堆的脓细胞和较多的红细胞(RBC);慢性前列腺炎时,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均较少。
    (3)前列腺按摩液(EPS)和按摩后尿液(VB3)检查:卵磷脂小体减少,VB3细菌培养阳性,而尿道尿液(VB1)、中段尿液(VB2)培养阴性,可诊断为前列腺炎。
    4.急性肾小球肾炎
    是以血尿、少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肾脏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见于呼吸道或皮肤链球菌感染后1~4周。
    (1)尿常规检查:尿沉渣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RBC)和多少不等的白细胞(WBC),可见颗粒管型及红细胞管型;尿蛋白(PRO)定量24小时尿中通常低于2克;急性期少尿时,尿比重大于1.020。
    (2)血沉(ESR)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测定:血沉多数增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高。
    (3)尿素氮(BUN)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
    (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