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消化系统疾病
2009/1/12 9:04:08
1.反流性食管炎
是指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胆汁等)反流至食管,导致临床症状或并发炎症、溃疡、狭窄等一组疾病,属胃食管反流性病(GERD)。临床上以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吞咽困难、出血及贫血、出现食管狭窄等并发症为特点。
(1)24小时食管pH监测:诊断本病最可靠、最敏感的方法。我国正常人24小时食管pH监测:pHi4的时间在6%以下,持续5分钟以上的次数≤3次,反流最长持续时间为18分钟,如超过上述数据可确定诊断。
(2)食管腔内压力测定:正常人静止时,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为2~4千帕(kPa)[15~30毫米汞柱(mmHg)],或LES压力与胃腔内压力比>1。当静止时,LES压力<1.33千帕(10毫米汞柱),或两者之比<1,则提示LES功能不全。
(3)酸灌注实验:如注酸30分钟,无症状则为阴性;如注酸过程中产生症状,随即改注生理盐水能缓解,则为阳性。
(4)酸反流试验:pH降至4以下至少3次,即认为是异常反流的证据。
2.慢性胃炎
是一种常见病,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种。一般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饭后加重,还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
(1)外周血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值可降低。
(2)基础胃酸分泌量(BAO)及最大泌酸量(MAO)测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值均降低,降低程度与腺体萎缩程度密切相关。
(3)促胃液素(胃泌素)测定:胃酸分泌减少者,胃泌素偏高;胃窦黏膜病变严重者,胃泌素偏低。
(4)胃蛋白酶原(PG)测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血和尿中胃蛋白酶原含量下降;慢性浅表性胃炎,血和尿中胃蛋白酶原值正常。
(5)幽门螺杆菌检查:如发现此菌,可以明确慢性胃炎的诊断。
3.消化性溃疡
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常以长期性、周期性、与饮食相关的节律性上腹痛为特点,十二指肠溃疡常发生饭前空腹痛或夜间饥饿痛,进食后疼痛缓解;胃溃疡多在餐后O.5~1小时后疼痛,至下次进餐前缓解。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诊断意义较大。
(1)粪便隐血(OB)检查:可为阳性,提示为活动性溃疡。
(2)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多增高,胃溃疡胃酸多正常或偏低;基础胃酸分泌量(BAO)超过15毫摩/小时(mmol/h),加大组胺或五肽胃泌素试验高峰排酸量(PAO)超过40毫摩/小时,基础胃酸分泌量/高峰排酸量(BAO/PAO)超过0.4~O.6(正常值低于O.2),应考虑为十二指肠溃疡等。
4.上消化道出血
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管、胆管或胃空肠吻合术后的上段空肠病变出血。临床上以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发热为特征。双重对比X线钡餐检查、数字减影选择性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显像、小肠X线气钡对比造影、小肠镜检查等有重要诊断意义。
(1)粪便隐血(OB)检查:可为阳性。
(2)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RBC)计数检查: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3)血尿素氮测定:可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4.3毫摩/升(mmol/L),3~4天后可降至正常。
5.克罗恩病
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明确的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病变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病程缓慢、临床表现多样化、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手术后复发率高为特征。X线检查、内镜检查,有重要诊断意义。
(1)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黏液及脂肪球。
(2)血红蛋白(Hb)及血蛋白质测定:Hb下降,可出现贫血;血蛋白质降低,可出现低蛋白血症。
(3)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6.吸收不良综合征
是指由于各种疾病所致小肠对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电解质的吸收障碍而造成的临床综合征。以脂肪吸收不良最为常见,故又称脂肪泻。除原发疾病外,主要的临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