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化系统疾病自测
2012/12/11 14:14:13

一、      消化系统疾病自测
    1.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发生病变会有哪些表现?
    消化系统器官包括食管、胃、肠与肝、胆、胰等(见图1)。它们担负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食入的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解和同化过程,被肠道吸收,变为体内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其余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形成粪便被排出体外。此外,消化系统尚有一定的清除有毒物质或致病微生物的能力,并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消化系统发生了病变常有下列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暖气、反酸、咽下困难、胸骨后烧灼感、腹胀、腹痛、腹部包块、腹泻、便秘、呕血、黑便、便血和黄疸等。
    2.食管发生病变会有哪些表现?
    食管是一前后扁窄的长管状器官,是消化道的一部分。它上接咽,下连胃,全长约25厘米。食管全程分颈段(长5厘米)、胸段(长18厘米)和腹段(长1~2厘米),其大部分位于胸腔内。在食管的全长中有3个自然狭窄处:第一个在咽与食管相接处,也就是食管的起始部位;第二个在食管与左支气管交叉处;第三个在食管穿过膈肌处。食管异物容易滞留或嵌顿在这3个狭窄处。此外,这3个自然狭窄处也是癌的好发部位。
    食管的功能是将咽下的食物输送入胃。食管管腔平时闭合,食物通过时开启。人在正常情况下能顺利地咽下食物,而无任何异常感觉,但当食管发生病变,如有异物、炎症、肿瘤等时,即可出现咽下困难或疼痛、食物返流等症状。
    3.胃有哪些特点?人为什么需要一日三餐?
    胃是上消化道中一个膨大的囊袋,位于中上腹和左上腹部。胃的上端连续于食管腹段,下端与十二指肠相接。胃分前壁和后壁、上缘和下缘。上缘较短且凹陷,叫胃小弯;下缘长而凸,叫胃大弯。胃的入口叫贲门,胃的下端移行于十二指肠的出口,叫幽门。幽门部和胃小弯处是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见图2)。
    胃的大小、形态可随其充盈程度而变化。胃空虚时呈管状;过度充盈时其下缘可达肚脐或脐以下。胃的容积变化很大,饥饿时,胃的容量可缩小;饱餐后,胃的容量要比原来扩大数倍。此外,胃的容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初生儿的胃容积约为7毫升;1周岁时可增至300毫升;3岁时可达600毫升;成年人的胃容积为6000毫升左右。
    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食物、分泌胃液并对食物进行消化。食物由食管入胃后约5分钟,胃壁肌肉即开始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后,逐步送入十二指肠。不同的食物在胃内消化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糖类食物(如米饭、面条等)从胃完全排空的时间为2小时以上;混合性食物(如米面十肉类十蔬菜等)从胃完全排空约需4小时以上。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进餐的间隔应为3~4小时,也就是应一日三餐。
    4.如何看懂肝功能检查化验单?
    目前医院常规的肝功能检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黄疸指数(简称II)  正常值:2~6单位。7~15单位为隐性黄疸;超过15单位,皮肤、巩膜可染成黄色。黄疸指数增高表示血中胆红素增加,常提示肝胆疾病、溶血等。
    (2)血清胆红素定性及定量检查  正常值:直接反应阴性或直接迟缓反应,间接反应弱阳性;1分钟胆红素定量0.1~0.2毫克%(约占总胆红素的25%);总胆红素定量0.1~1毫克%。若直接反应阳性,1分钟胆红素定量增高,或间接反应阳性,总胆红素定量增高均为异常,提示血中胆红素增加。
    (3)絮状与浊度试验  正常值: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简称麝浊TTT)为0~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简称麝絮TFT)为(一)~(+),硫酸锌浊度试验(简称锌浊ZnTT)为2~12单位。上述指标异常者常提示肝功能受损导致蛋白质代谢障碍,也见于疟疾、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测定  正常值:总蛋白(TP) 6~7.5克%,白蛋白(A)3.8~4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