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金  要  方
2012/12/6 9:40:53

千    金    要    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或《千金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撰。孙思邈,华原人。《新唐书》有传。据载,孙氏少时通百家说,被誉为“圣童”。及长,帝以国子博士召不受,后拜谏议大夫,又固辞。孙氏晓阴阳,精医药,盂诜、卢照邻等均曾师事之。永淳(公元682年)初卒,弁百余岁。
    《千金要方》总括唐以前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在中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这里所录为孙氏论摄生养性之作,其中“房中补益”专论房事宜忌,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参考《四库全书》本整理。
    养性序第一
    扁鹊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呜呼!昔人叹逝何可不为善以自补邪?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二万时,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之。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日: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药佴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危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嵇康日: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四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邪?将人失之也?岐伯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小,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岐伯日: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日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