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2012/11/5 16:38:40
第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慢性肾炎
一、概述
肾脏是由一百万个肾元形成,肾元是由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成。当肾小球发炎时,便无法过滤血中废物及体内多余的水分;如果发炎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则肾脏功能会衰退,最后会导致肾脏衰竭。慢性肾炎(全名为慢性肾小球肾炎,CCN)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疾病,由于免疫机能紊乱,引起肾小球组织损伤而发病。大多数的慢性肾炎起病就属于慢性肾炎。本病或因扁桃腺炎慢性感染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使人体血管与肾脏之病理反应持续发展或加剧,因而发展成为慢性肾炎,只有少数病人是急性肾炎没有治愈转变成慢性肾炎。从临床上分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主要有遗传因子、免疫系统问题,以及原因不明,而大部分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起因都是原因不明。在诊断方面当你有下述症状时,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才能证明是否得了肾小球肾炎:
(1)小便检查出现血尿及蛋白尿;
(2)抽血检查,可帮助医师了解肾脏功能受损的程度,及患上哪种肾小球肾炎;
(3)切片检查,有时医师会要求做肾脏切片检查,利用很细的针打到肾脏,抽取十至二十个肾元做病理诊断。
本病以男性患者较多,并多发病在青壮年期(二十至三十九岁),大部分呈不同程度之水肿,常反复发作,至晚期常因肾机能衰退而引起尿毒症。调节免疫机制和降低血压是目前控制慢性肾炎发展的主要方法。慢性肾炎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如果不加以控制容易引起肾功能减退,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例如病程中出现高血压没有控制好的话,会导致肾小球内高压,进一步促使肾小球硬化,使病情更加恶化,最终造成肾功能衰竭。
一、症状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早期症状有高血压、血尿或蛋白尿、下肢水肿(脚踝部位)、小便有泡泡等,临床典型症状为水肿、蛋白尿、血尿及高血压,但也可以无症状。患者大多数有头痛、头晕、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腰膝无力、胃纳差、晚间频尿、一动则喘、心悸等症,晚期可出现贫血、视网膜病变及尿毒症。临床多分为肾变型和高血压型,水肿尤以肾变型肾炎最为显著,呈持续性全身性水肿,并以双下肢为重,伴有畏寒肢冷、腰酸等症;高血压型则血压明显升高,伴有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等症。慢性肾炎病患,在尿沉渣检查中,常可见红血球与尿蛋白。
二、中医观点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中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血尿等范围。慢性肾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在于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其病变在于肾、膀胱及三焦。《黄帝内经》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可见本病与水分的代谢具有密切关系。在临床上依照体质上的差异,中医将本病分成以下五种证型,如下所述:
1.肺脾气虚型:晨起眼睑浮肿,或四肢浮肿,或午后下肢或全身浮肿。唇淡或唇甲色淡,自汗,脘腹胀或脘痞,纳差或厌食,口淡,头昏,大便稀或便数多。舌质淡,胖嫩或齿痕,苔白腻。
2.肝肾阴虚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微肿,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象弦细数。
3,脾肾阳虚型:形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纳差,面色淡白,腰以下水肿较为明显。舌质淡胖,苔白,脉象沉细无力。
4.下焦湿热型:口黏口苦,心烦失眠,胸闷纳差,口干少饮,尿少色深。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5.精关不固型:面色淡白无华,神疲体倦,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浮肿,尿中蛋白多。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而无力。
对于本病的治疗原则有三个方向:(1)扶正补虚;(2)活血化淤;(3)解毒利湿。
四、食疗选读
1.食疗名:冬瓜鲤鱼汤。
2.组成:冬瓜一斤、鲤鱼一条。
3.煎法:冬瓜和鲤鱼处理好后,清炖。
4.服法:食冬瓜、鱼及饮汤,常吃有益。
5.使用:冬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