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妇科常见疾病
2012/11/5 16:34:53

第十章  妇科常见疾病
痛经
    一、概述
    女性终其一生,有月经的时间平均达四十年,而月经来潮时下腹疼痛可算是妇女最常见的症状。痛经意指妇女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发生下腹痛或痛引骶骨,痛经发生时除了子宫痉挛痛外,常可伴随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倦怠、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腰酸等,严重时甚至对生活及工作造成影响。
    一、原因
    痛经是一种临床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在医学上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所谓原发性是指患者骨盆腔内生殖系统没有明显的病变,多因精神紧张、压力、疲劳过度或是病人痛阈值较低以及一些心理因素所引起,大都发生在未婚女性,尤以少女为多见;而继发性痛经则是指骨盆腔内生殖系统有可见的病变,例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症、盆腔炎、子宫炎、卵巢炎等,所引发的异常疼痛现象,大都发生在已经生产过的妇女,或是高龄单身女性身上。
    三、中医调理
    痛经最早出现在汉朝医书《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到了明朝,医书《景岳全书·妇人规》更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町按为虚,拒揉拒按为实。”《宋氏女科秘书,经后不凋门》说:“经水将来作痛者,血淤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虚,治当以行经顺气。”《傅青主女科-调经》则认为痛经有肝郁、寒湿、肾虚等不同证型。以上说明,痛经发病有虚有实,虚者多责之肝肾之虚,实者多责之寒、热、湿之侵,古人的这些论点以及治疗原则,流传至今仍然为临床中医所运用,当代中医痛经的治疗原则,主要以调理气血为原则,或行气、化淤,或活血、散寒,或清热,根据个别寒热虚实体质的不同予以温凉补通的不同中药,经期是以调血止痛治标为主,平时则根据个别情况,调理体质,求因治本。
  四、药茶选读
  1.药茶名:艾糖方。
  2.组成:艾叶三钱、生姜三钱、红糖酌量。
  3.煎法:以上二味药,以三碗水,煎成一碗半。
  4.服法:月经前i至五天开始服用,经期继续服用一至两天为宜,温服。
  5.使用:艾糖方能暖子宫,是治疗寒症引起的痛经良方。
  五、考据及研究
  1.《本草纲日》:
  (1)艾叶(菊科):止腹痛、腹胀满、温中逐冷除湿。
  (2)生姜(姜科):治腹痛、血闭、破血调叶中、去冷气。
  2.《本草备要》:
    (1)艾叶:苦、辛。治吐衄崩带、腹痛冷痢、霍乱转筋、杀蛇治癣。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牛姜:辛、微温。治伤寒头痛、伤风鼻塞、敦逆呕哕、胸壅痰膈、寒痛湿泻、消水气、行血痹、通神明、去秽恶、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杀半夏、南星、菌蕈、野禽毒、辟雾露山岚瘴气。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痹痛。
  3.现代药理:
  (1)艾叶:止血作用、兴奋子宫作用、镇静作用、抑菌作用。
  (2)生姜:促进血液循环作用,镇痛、消炎、消肿作用,抑菌作用。
 
六、生活应用
  经期不适,除以中药调理外尚可辅助其他治疗,如下所述:
    1_以艾条温灸关元、子宫、曲骨等穴遭,以达暖子宫,改善胞宫内血液循环。
    2.亦可针刺合谷、关元、三阴交等穴,再配合电针十五或二十分钟。
    3.经期痛甚可热敷或照红外线局部缓解疼痛。
    4.月经过后宜多吃补血食物,如苹果、葡萄、樱桃、肉类、菠菜等。
    5.平时避免食用寒凉类食物,如冷饮、绿豆、西瓜、冬瓜等及刺激性饮食。
    6.应注意腹部的保暖。
    7.经期忌游泳、涉水,勿吹风,洗头后应将头发烘干。
    8.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精神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