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 管
2012/10/24 11:31:56
一、食 管
依据食管的解剖形态与功能特点,食管哪些部位容易发生疾病
食管是长约25cm的肌性管道,食管径最宽处为2_2cm,上端在环状软骨与咽部相接,下端穿过膈肌约1- 5cm与胃贲门相接.它位于胸骨后面,中间隔有气管,心包、右心房等。食管易于发病部位,是在三个狭窄及上、下食管括约肌部位。食管分上、中、下三段,气管分叉部以上为上段,分叉部水平至齿状线(贲门)之距离二等分,其上为中段,其下为下段食管。
食管有三个狭窄,每个狭窄长1.5 -2.Ocm。这三个狭窄是:第一一狭窄在食管起端,口径仅1. 4cm,在第6颈椎体水平,距门齿15 ,--20cm;第二狭窄在主动脉弓附近,气管分叉根部的左支主气管横过食管处宽1.5~1. 7cm,在第4—5胸椎体水平,距门齿约24cm;第三狭窄在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宽1.6~1. 9cm,在第10胸椎水平,距门齿约40cm。在这些狭窄处需要注意:①先天组织薄弱、发育不良,或者周围组织炎症牵拉等,易于发生憩室;②异物易于滞留而致炎症或瘢痕形成;③食管癌好发部位,又是食管一气管瘘形成之部位(第一和第二狭窄);④在插人内镜时,通过狭窄处,应予留意。
食管有上、下两个括约肌,每个括约肌宽为3~ 5cm,静止压力高于胃或食管体部压力。
(1)上食管括约肌(UES):在咽与食管连接处,由食管壁环行肌(横纹肌)特别增厚所构成,产生~个高压带(5~16kPa)D静止时关闭,以防止空气经口腔进入食管及食管内容物反流到咽内;吞咽时开放,食团通过括约肌进入食管。在上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出现不协调动作,见于:①神经肌肉病,如脑血管意外、脊髓炎、周围神经炎、肌萎缩等;②局部病变,如鼻咽管癌、咽炎、外周的压迫等;③神经症,如“癔症球”。
(2)下食管括约肌(LES):在食管与胃交界处,并无环形肌增厚的结构,由平滑肌所组成,在静止状态下也处于收缩状态但维持~个较低的压力(1.3~ 2kPa),但是具有重要的括约肌功能。静止时压力增高,使该部处于关闭状态,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内,吞咽时开放,让食团从食管进入胃内。当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时,括约肌处于经常的或反复的开放状态,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出现胃灼热甚至发展为食管炎。
UES和LES是收缩的,使胃液不能反流进入食管。当食物进入咽部诱发吞咽反射,这个反射动作是下咽部、UES、食管体部和LES松弛和收缩协同动作。在正常吞咽运动时,下咽部收缩,同时UES松弛(为时1—1.5秒),食管体部在吞咽运动后,产生一个蠕动收缩,LES开放,并推进到胃。正常吞咽后出现的蠕动称为原发性蠕动,如果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食管壁紧张也引起蠕动,称之为继发性蠕动。
食管壁的组织结构,哪些部位有防御功能及扩散作用?
(1)食管组织的防御功能:食管壁和其他消化器官管壁一样,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薄,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环行肌,外层为纵行肌)及外膜四层组成,但没有浆膜层和浆膜下层。其中与防御及扩散有关者为黏膜、黏膜下层以及黏膜表面黏液等,一般依次称上皮、上皮后及上皮前(表1-1)。
表1-1 食管组织防御功能
上皮前屏障
1+黏液层
2.非移动层
3.表面重碳酸盐浓度
上皮屏障
4.结构的
(l)细胞膜
(2)细胞间连接复合体
5.功能的
(1)上虚转运Na +/H+交换,Na+依赖的cl-/HC03交换)
(2)细胞内和细胞外缓冲作用
七皮后屏障
6.血流
7-血液中缓冲作用
1)上皮前:在上皮表面还有黏液层和非移动层,重碳酸盐亦存在一定浓度。以阻止胃酸和H十离子和胃蛋白酶直接与食管上皮接触,也具有缓冲作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