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分泌物信号学
2012/10/11 8:16:57
第三篇 分泌物信号学
第三十二章 唾液涕泪信号
唾液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近代愈来愈注意到其对疾病的预兆意义。涕泪并非皆为人体浊液,异常涕液常常提示脏精外溢,为许多内脏病的外露信号……
第一节 唾液涕泪信号的理论基础
人身以津液为本,津液分化于五脏,肝为泪,心为汗,脾为涎,肾为唾,肺为涕,是谓五液,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由于肾为五脏阴津之根本,故五液又共主于肾。
人口为华池,口中津液谓玉泉,舌谓之灵根,玉泉清涎灌濡灵根,其中,涎为脾津,唾为肾液,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足太阴脾经又“连舌本”,“散舌下”,故涎属于脾,脾主摄涎。金津、玉液为唾窍,位于舌根部,舌根属肾,肾之经脉“挟舌本”,故唾属肾,肾主司唾。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肾为唾”。又,五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但“肾主藏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五液虽化源于脾然又总司于肾,故唾,涎二液是受脾肾制约的。如《灵枢·寒热病》曰:“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以上说明唾、涎与脾肾关系密切,脾、肾疾病可以通过唾,涎反映出来,故唾、涎的异常对脾、肾的疾病有一定的预诊意义。
泪为目之液,目为泪之道,目为肝窍,故泪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另一方面,肾主五液,五液皆宗于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泪又源于肾。又《灵枢·口问》篇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素问·解精微论》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说明目不仅为肝窍,亦为心窍,又为心之使(《素问·大惑论》说:“目者,心使也”)故目与心关系亦甚为关联。因此心动则泪出,如《灵枢·口问》曰:“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以上说明泪与肝、心、肾的关系都很密切,肝心肾的病态皆可反映于目,并通过泪的异常表现出来。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涕为鼻之液,故涕为肺所司,然涕又为精所化,上渗于脑,下摄于肾,故脑液下渗,肾失摄纳皆可至异常涕出,故涕与肺、脑、肾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涕与泪又皆为心之液,都易为心所引动,无非泪由目生,涕由鼻下而已。实际上心动时皆为涕泪具下,所不同之处在于泪泣偏于水津,重在心肾,而涕则偏为浊液,重在脑肺。所谓“脑渗为涕”(《素问·解精微论》曰:“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然涕出于鼻,涕为肺之液,故一般涕异常多虑及于肺,故《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指出:“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
以上说明唾涎涕泪属五液,为人体五脏所化,与脏腑关系甚为密切。故涕泪异常对脏腑疾患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第二节 唾涎涕泪信号的临床意义
一、唾、涎异常的信号意义
异常多涎、唾常是脾、肾虚,精失摄纳而外溢的征兆,尤以不自主流涎及卧时流涎更为肾脾虚的征兆。唾与涎在生理上同出一源,在病理上脾肾往往互病,故唾、涎的异常亦常同时出现。临床上唾液异常可预诊脏腑的虚实寒热,如唾多而稠、味苦常提示脾热,唾多味酸又为肝郁,唾浊味甘为脾瘅的先兆,唾腥则为肺热,涎多而咸又为肾虚的预报。反之,如唾涎过少,又示津液不足之讯。一般而言,涎唾非虚即热,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中热胃缓则为唾”《灵枢·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