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内科疾病先兆学(1)
2012/10/11 8:12:17

 
第五篇  内科疾病先兆学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心系病包括各种心脏及血管疾患,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的威胁极大,在人类死亡率中亦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心病先兆的意义亦极大。由于心主血脉,血脉遍布于体表及周身,故心病先兆是容易外露的,可以通过各种血脉渠道而获得
 
第一节 概述
  心系疾病范围甚广,包括惊悸、怔忡、昏迷、心痛、不寐、多寐、健忘、昏迷、痴呆、百合病等。本书心病重点论述真心病,即心脏本身的病变,而其他心系诸病如癫狂、昏迷等则分别列属于其他篇章。 
  真心病包括怔忡、心悸、胸痹、心痹及真心痛等。真心痛在《金匮要略》被归纳于胸痹范围。怔忡包括现代医学的心肌炎及心脏传导系统疾病。心悸还包括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真心痛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等。心痹主要指风湿性心脏病。 
  心病发病率高,对人类的危害极大,在人类死亡率中亦占有相当比重。因此,探索心病先兆,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心病先兆潜证与火型体质的关系
  
  病理火型人体质的特点是心气素旺、火性内伏,因此具有心系疾患的潜在易罹性。火气通于心,火性炎上,火易灼津,故此型人平时常呈阴虚火旺先兆证型。证见体型偏胖、面赤唇红、口渴喜凉、心烦易热、急躁失眠、溺黄便秘、舌质红苔少、脉洪数。正如《难经·十六难》所曰:“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说明心病是有其素质基础的,心病潜证的存在是可能的。另外,心为火脏,火性炎上,心又主血脉,血脉遍布于体表及周身,且心主神明,火性之人气质外向。因此,心病征兆是容易外露的,心病的早期先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真心痛根本的问题在于痰瘀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良,其先兆症不仅来自于心脏本身,更易首先披露于心外,因为心外组织对缺氧缺血更为敏感,故许多真心痛的发生,却并无心脏本身疼痛的预兆。因此,真心痛的信号,并非只限于心内
 
  真心痛包括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等疾病。真心痛在《内经》又称为“厥心痛”和“卒心痛”,《灵枢·厥病》篇还把厥心痛具体分为肾心痛、肺心痛、胃心痛,肝心痛和脾心痛等。《金匮要略》则称为胸痹。真心痛的发病率相当高,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故掌握其先兆规律,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心痛的根本病源为痰浊阻络和寒凝血瘀,其机制皆为脉络受损、血行受阻,造成心脏本身缺氧失荣,轻则隐隐作痛,重则“手足青至节”或“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疼痛程度可有“痛如以锥针刺其心”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正如《灵枢·厥病》篇所述:“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腹胀胸满、心尤痛甚……痛如以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真心痛的根源,现代医学认为因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粥样硬化中最常见、发生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中医真心痛。本病是由于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主要因为冠状血管痉挛及管腔变硬、狭窄的缘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实际上从青年时期即已经开始了动脉硬化,男性多于女性,且大多有高血压、高胆固醇症及糖尿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兹分别论述如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