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内科疾病先兆学(2)
2012/10/11 8:09:54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脾系病的范围也极广,既包括消化系统疾病,也含代谢方面疾患,同样为内科多发病、常见病。尤其痰饮(主要为慢性胃肠炎及慢性气管炎)及消渴(主要为糖尿病)对人类的危害较大,因此探索脾胃系疾病先兆规律很有现实意义。其超早期先兆——各种类型的潜证,将有助于早期预兆的发现……
  
第一节 概述
  脾主运化,主水谷精微的敷布,故脾系病主要包括水谷精微运化失调的疾病。如痰饮、消渴、呕吐、反胃、反酸、泄泻、噎膈、呃逆、便秘、胃痛、腹痛、痞满、孤惑病等疾病,其中,痰饮、消渴、噎膈等病,是极为常见的脾系疾患,本章重点论述其先兆症。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关系着人体脏腑的盛衰,又因脾胃疾患较多,发病率也很高,故脾胃系疾病先兆规律的探索很有实践价值。正如沈金鳌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也必俸养于脾”(《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对脾病先兆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如《难经·十六难》曰:“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能,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即指出了脾病的外兆。
  
  脾系病大多为湿病,湿为太阴脾土之气,湿气通于脾,故脾病与湿最为相关,如《内经》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在脏为脾”(《素问·五运行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素问·气交变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皆足以说明湿与脾的关系。《内经》对痰饮一类疾病的论述,不仅重视其与肺脾肾的关系,尤其突出与脾的关联,并指出了“饮发于中”(《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观点,《金匮要略》则具体提出了治疗大法和具体方剂等,对痰饮与脾的关系从治疗学上作了重要的补充。
  
  但脾系病不仅与脾病关系密切,与肾也极为关联,因肾为水脏,主水的蒸腾气化,正如张景岳所说:“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所以凡是痰证,非此则彼必与二脏有涉”《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故土衰不能制水,火微不能胜阴,是痰饮产生的两大因素。说明脾系病的产生机制与脾肾至为相关,故脾系病的先兆证也多较早反映于脾肾,尤其最先披露于脾。
  
  脾系病先兆潜证与土型体质的关系病理土型质人的特点是土湿偏重,湿气通于脾,故此型人有易罹脾系疾病的潜在危险性,主要潜证为脾虚湿盛先兆型,症见面黄色滞,形体矮胖,四肢重困懒动,行动较缓,大便不爽,脉缓,舌胖苔白腻等。
  
  第二节 痰饮先兆
  痰饮为脾病,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四乡,故痰饮虽属脾病,却多及于肺肾,故其先兆症的探索也不应局限于脾……
  
  一、概述
  
  痰饮是指津液运化失职,潴留于体内的一类病证。痰饮的患病率是很高的,正如张璐所言:“痰饮为患,人居其七、八”(《张氏医通·痰饮》)。痰饮包括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类以及留饮、伏饮。
  
  痰饮与肺脾肾的关系最大,因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转输津液,而肾为水脏、起蒸水化气的作用,又对脾肺有温煦功能,故肺脾肾三脏气化职能失司是产生痰饮的主要根源。其中,与脾肺的关系尤为直接,如脾阳虚,水液失于健运,必致停积为饮,肺失通调敷布则水走肠间。
  
  痰饮为患甚广,包括的疾病亦较多,尤对脾肺的侵害为大,病位主要在肺、大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