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
2012/9/21 14:38:59
第二章 《黄帝内经》养生原则
◎一、整体把握◎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整体观念,它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人体本身又是这一巨大体系的缩影(即人身小天地),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传统中医中所讲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二是认为人与自然界也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
人体是由若干脏器、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组成了人体整体活动的一部分。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来实现的。这说明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好比一台机器,是由多个部件组成的,每个部件的功能各不相同.只有这些部件统一协调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饮食来说吧,食物需要经过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等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通过胃、胆、小肠、脾、肝、大肠等脏腑的分工合作、协调作用而完成的。由此可见,如果人体的某个脏器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机体发病,并且会“殃及”到其他脏器。
大家都知道,当我们身体不舒服时,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就会说伸出舌头来看看,其实,这也体现了整体观念,舌头就好比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医生通过看舌头,就知道你的健康状况。 《灵枢·本藏中说: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因舌体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所以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等都可以呈现于舌,所以观察舌头就可以测知内脏之病理状态。
《横帝内经》提出的整体观念对我国医学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医与西医在治病上的最大不同,中医不会向西医那样哪痛医哪,而是找出其根源,因为同一种疼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找到了根源,才能药到病除。比如外感风寒病证,皮表受邪,可导致皮肤肌腠营卫不和,从而产生恶寒、发热、脉浮等证。这是由于肺与皮毛相表里,外邪袭肺,而使肺气不利所致。肺失宣肃,其气上逆,则引发咳嗽。但咳嗽病证,既可以是肺脏本身的病变所致,也可以是其他脏器病变影响及-肺而发生的。如肝火亢逆,上炎灼肺,则亦可以发生咳嗽。
以上,我们说的都是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小天地,除此之外,人类与自然界也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中有“生气通天”的论断,在棂枢,岁露》中有这样的论述: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不仅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叉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总之,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疾病的发生、传变与转归,无不受自然变化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黄帝内经》根据五行学说,把一年分为五季: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人也表现出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生理变化过程。即使是一天当中,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也是不断变化的, 棂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说: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阴阳消长的变化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有相关的论述: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区域差异也会在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活动,通常人们会用小巧来形容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