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黄帝内经》对疾病的认识
2012/9/21 14:36:59

第三章  《黄帝内经》对疾病的认识
◎一、《黄帝内经对咳嗽的认识◎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实,在中医中,  “咳嗽”两字是分开解释的,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一般都是痰声同时出现的。咳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黄帝内经》中对此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咳为肺之变动
    《素问·宣明五气》中说“五气所病……肺为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咳嗽是因于肺之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其气上逆而作。咳嗽是肺病的重要症状之一,至于引起咳嗽的原因,  《黄帝内经》中说“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可见,外邪伤肺是咳嗽的主因,但这并不是引发咳嗽的唯一原因。
    (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篇》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在一定的时令受病而影响到肺脏,也可引发咳嗽,如:  “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
  这说明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并且症状也是不同的,在横帝内经》中有详细的解释。如: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胜下满”;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并且“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意思是说,各脏咳叉传胃、大肠、胆、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在治疗时,讲究辨证施治,同是咳嗽,但是症状不同,往往在治疗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古人在治疗咳嗽时,还通常将其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且容易治疗,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上较为困难。外感之咳以治肺为主,内伤之咳以治脏腑为主。大家知道,肺是通过气道与外界相通的,当人体感受外邪时,首先受害的就是肺脏,这种外感咳嗽属于邪实,应采用祛邪利肺的治疗方法,而内伤咳嗽,多是因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累及于肺所致,应采用去邪止咳、扶正补虚的治疗方法。
    (三)秋伤于燥,卜逆而咳
    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通常秋冬季节是咳嗽的高发季节,这与黄帝内经》中所说“乘秋则肺先受邪”是相符合的。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肺脏本来就是很娇气的,到了秋季,燥邪当令,燥邪袭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不行,气道不利,肺气失宣,上逆而咳。
    对于身体较弱,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到了秋季就要格外小心,注意防寒保暖、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秋燥咳嗽。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饮食上应以清淡滋润为主,少食葱、姜、辣椒、韭菜、羊肉、狗肉等辛燥食物,以防燥伤肺津,诱发或加重咳嗽。多吃些梨、橘、柑、柿子、石榴等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食物。
 
◎二、《黄帝内经》对胃病的认识◎
    黄帝内经》在胃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上,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祖国医学在胃病学说的发展开拓了先河,是后世胃病学说的鼻祖。
    (一)胃为五脏、六腑、水谷之海
    《灵枢·五昧篇》日: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素问·太阴阳明篇》中日: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也就是说,胃是五脏六腑的营养来源,只有胃、肠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转变成营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