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黄帝内经》运动养生法
2012/9/21 14:29:44
第十章 《黄帝内经》运动养生法
◎一、散步◎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养生道理是什么?
古人云: “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多数人会理解为饭后散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其实不然,对现代人来说,散步的真正意义在于减轻因长时间工作而形成的紧张情绪,散步可以使人放松,把聚集在头部的气血往下引导,使头重脚轻状态变成下实上虚状态,从而有利于养生保健。
散步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中早有论述。
黄帝内经》养生经: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这里的“广步”就是散步的意思,提倡人们早晨起床后应到庭院里走一走。散步是指闲散、从容地行走。俗话说: “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散步是我国的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养生家们多认为“百练不如一走”。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 “令人能饮食无百病”。在紫岩隐书》中也有: “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以上内容说明散步健身的好处多多,散步可使全身关节得到运动,再加上愉快的情绪,能使人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散步时平稳、有节律地呼吸,既满足了肌肉运动时对氧的需要,叉使呼吸系统功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脑力劳动着来说,益处更多,轻快的步行可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而起到镇静的作用。此外,走路能使身体逐渐发热,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的供氧量得到增加,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散步健身,可谓是老少皆宜,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散步也是有一些要求的,清朝养生家曹庭栋在《养生随笔》中说: “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然之志。”散步养生健身要取得效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持之以恒。
(一)散步要领
散步前,应全身放松,呼吸均匀,然后再开始,否则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散步时,步履要轻松,闲庭信步,周身气血方可调达平和、百脉流通;散步时要不慌不忙,百事不思,悠闲的情绪、愉快的心情,是散步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散步还需要循序渐近,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
(二)散步的速度
不同的散步速度适合不同的人群,锻炼的目的也不同,具体如下:快步:每分钟步行约120步。长期坚持,有助于兴奋大脑,振奋精冲,使下肢矫健。需要注意的是:快步不等于疾走,只要比缓步的速度稍快点即可。
缓步:每分钟步行70步左右,可使人情绪稳定,神清气爽,也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能,这种散步方式非常适合于年老体弱者。
逍遥步:是一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散步,速度可以自由掌握,走起来比较随便,这种散步方法对于病后需要康复者非常有益。
(三)散步的时间
散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不同的时间散步,取得的效果也不同。
清晨散步:起床后,或在庭院中,或在林荫大道等空气清新、四周宁静的地方散步,可以使精神百倍。
睡前散步: 《柴岩隐书》曰: “每夜欲睡时,绕室行-T步,始就枕。”意思是说,睡前散步有助于睡眠。
食后散步: 《老老恒言》里说: “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教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意思是说,饭后散步能健脾消食。
(四)散步方法
散步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随便走走,不妨试试下面的散步方法。
普通散步法:速度每分钟60—90步,每次30分钟。此方法适合冠心病、高血压、脑溢血后遗症的人。
快速散步法:速度为每分钟90—120步,每次40分钟,此法适合身体健康的老人和肠胃病、慢性关节炎、高血压恢复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