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古代名人养生智慧
2012/9/21 14:26:23

附录  古代名人养生智慧
    ◎一、孔子长寿解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崇为“圣人”。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然而在人均寿命31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得享73岁高龄。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他的摄生颐养之道。
    (一)注重饮食
    孔子非常注意:饮食卫生,他有“八不”原则: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吃;凡祭祀过的肉,其保存期若超过j天,不吃;颜色变的食物不吃;发臭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不吃;胡乱砍割的不吃;在闹市上买的酒或熟肉不吃;每次吃饭,肉食再多也不可超过五谷与蔬菜。而且在饮食上还注意“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斋必变食”,就是吃饭不过饱、精细搭配、经常变换花样等。
    (二)正确睡姿
    孔子的住所非常简单,但对睡觉姿势和衣着梳妆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套方法也是符合保健要求的。如睡觉时不要长时间仰面朝天,躺着像死人一般,这样对内脏运化活动和呼吸都有障碍,会造成不良后果。正确的姿势应以侧卧为宜而且以右侧卧为佳。这样不会使心脏受压,呼吸也正常。
    (三)人生三戒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提出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指出了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养生也有区别。
    青少年时,由于机体发育尚不成熟,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频;壮年时,身体强健达到顶点,力量充沛,脾气也大,要力戒与人争斗,以免伤人伤己;到了老年,体质已经虚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古代得道的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原因,当中的奥妙就是因为他们能早时立节欲长生的观点,懂得爱护身体,爱惜精力,所以精力不会枯竭。
    (四)自强不息
    孔子的这一见解,在《易经》、  《礼记》巾已有体现,如“至诚不息,不息则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认为,只要诚心诚意,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不断奋斗,不仅事业上会有所成就,而且寿命也会长久。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也是应该提倡的。
    (五)仁者长寿
    孔子非常重视德性的修养。他提出“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以此修德,做到心无私欲,胸怀坦荡,心情舒畅,延年益寿。实际上,如今已有研究印证了孔子“仁则寿”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这是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而且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因此时常能体会到内心的快乐,而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那这样的人生病的机会相对较少,寿命自然就能长一点。
    (六)劳者长寿
    根据记载,孔子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有力的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古代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周代的一尺为现在公制的19.91厘米,这样计算,孔子身高约在1.80米以上。《左传》说:鲁襄公十五年,从诸侯之师攻入逼阳城,所悬城门突然放下,孔子举起城门,救出了诸侯之士。  《吕氏春秋》也说:  “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而孔子具有这样的体格和气力,和他经常从事体格锻炼是分不开的。
    孔子非常喜欢射箭、弹琴、舞拜、驾车等运动。据资料记载,孔子还利用大自然来进行锻炼身体的活动,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郊游与登山,泰山和鲁南的景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至今泰山天门的石碑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