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可信的
2012/9/17 16:37:06
第10节: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可信的(1)
第二章 Part 2
听说、媒体说、医生说……谁说了算?
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可信的?
一件事情的可信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事前因子。
个人原有的观念及旧有权威:爸爸说的、报纸上看到的、邻居告诉的、谈话节目说的、肝脏专家说的……
个人信仰:我是教徒所以不能吃、西药治标伤胃、中医治根没副作用、不检查没事越检查病越多、类固醇是害人的、抗生素会破坏免疫系统、止痛药伤肾、安眠药会上瘾、高血压药会越吃病越重……
以往的科学研究报告: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某某医学院研究、瑞士大药厂研究、番茄公司研究……
二、现在状况。
现在听到看到的情况、现在的研究结果、最新研究证据。
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可信的?
事前因子和现在状况会影响一件事的可信度,然后我们会对这件事情进行价值评判,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可信的?
你今天如果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或一个专家的说法,那就可信吗?大家应该听过“以管窥天”与“瞎子摸象”,很多人只看了事情的一小部分就要解释成整个或全部,这样合理吗?不需要再查证吗?
何况,发表言论的人往往只是社会“贤达人士”,他们的专业只在某个领域,而非医疗或科学。这种发言有一定分量,但不见得是对的,因为隔行如隔山。
那医生的说法呢?如果你从来没听过,心有疑虑,怎么办?他说的合乎逻辑吗?他是从哪里毕业的?从业经验多少?是专科医生吗?是教授吗?有没有常上电视?要不要再问第二位医生?要不要自己买书来看,或在网络上搜寻一下相关资讯?
不光一般民众,甚至是医生或专家学者(或作者本人……),有时候会情绪性地陷入某种不正确的思考,或过度自信、盲从权威,从而忽略搜寻资料。或者只观察到一个现象,就主观地认为所有的事都应如此。
仇恨往往源于这种偏执的思维方式。在当下,这种情况特别严重,政治倾向、特殊职业、社会事件都被放大,或者贴上特定的标签。批判者如果是一般民众就罢了,很多领袖人物或一方学者也都这样,这个社会就失去理性讨论的空间。
三种常见的假设状况
状况一
妈妈:小珍,你肚子痛还拉肚子,不能吃冰淇淋,不信你问医生叔叔。
小儿科庄医生:没错,拉肚子吃了又冰又甜的东西会拉得更凶哟!
小珍:好啦……
事前因子:妈妈的知识、妈妈的权威。
现在状况:庄医生的警语、肚子痛。
事前因子与现在状况两者契合,小珍只好妥协,家长和医生都满意这个结果。
状况二
五十二岁的宋女士,公司负责人,已经七年无法正常入眠,用尽各种记忆枕头、床垫、灯光,隔绝噪音、吃健康食品、喝红酒、吃中药再加上运动,统统失败。最近就算睡着了,半夜也会醒来,辗转难眠至天亮,因而求诊。
陈医生:“你已经停经了,但有乳癌家族病史,不适合荷尔蒙治疗;而且你的工作太繁忙、压力太大,目前根本没有停下工作的客观条件,另外你也没有其他病痛或呼吸及心血管问题,所以每天服用含抗焦虑成分的安眠药是最好的方法。”
宋女士:“听说安眠药吃了会上瘾,而且会越吃越重,报上说吃了会伤肝,我先生也不许我吃,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公司负责人啊,我不想让人家知道我每天要靠药物才能入睡!”
事前因子:听说、先生的警告、报纸记者说,还有一点:身份地位崇高却需要受药物控制,因此丧失了尊严。
现在状况:陈医生的忠告、以前尝试过的“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