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月经病
2012/9/7 17:03:14
各论
第一章 月经病
月经病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常见的有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崩漏、经行吐衄、月经前后诸症和绝经期前后诸症。
月 经 不 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失去正常规律性,期、量、色、质等发生异常变化。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生殖道炎症和计划生育措施等所致的月经紊乱均属本病范畴,
临床诊断:主要诊断依据‘1)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7天为月经先期或后期。(2)月经周期或前或后或没有规律为月经先后不定期。≮3月经量或多或少为月经过多或过步。(4)色、质改变常与经期,经量异常同时发生。
中医分型:(1)血热型: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粘稠,同时可伴有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2)虚寒型:月经后期,量少、色暗、质稠,畏寒,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舌淡胖苔白,脉沉迟。(3)气滞血瘀型: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步,色萦暗,有块,经前乳房、两胁胀痛,行经时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脉沉弦或涩。(4)气血两虚型: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或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5)肾虚型:经来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黯,质清,或腰骶疼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细尺弱。
【治疗方法】
一、含化法
处方青黛瓜蒌仁香附(童便浸,晒干)各适量
方法;共研为末,以姜汁.蜜调和,噙化。
功效主治:清热养阴,调理气血,适应于妇人形瘦,时有夜热痰咳,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古今中药外治真传》
二、耳压法
处方2主穴:肾 子宫 附件 盆腔1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下卵巢配穴:膈肝脾心腰痛点
方法:将王不留行子一粒置于0.5厘米见方胶布上,分别贴在上述穴位,主穴必贴,配穴随证加减选用。每次只贴一侧穴,左右交替,嘱病人每日按压3-4次,每次15-20分钟,以能耐受为度。隔日贴一次,15次为一疗程,连用两疗程,不愈者隔半月再继续治疗。
功效主治:益气摄血,和血调冲任,主治月经量过多。
资料来源:河北中医1987 (3):17
三、艾灸法
处方主穴:归来 血海三阴交配穴:(1)行间太溪(2)足三里公孙(3)命.门关元太冲药物:艾条适量
方法:上方主穴必选,经行先期者加配穴(1);经行后期者加配穴(z);行经先后无定期者加配穴(3);各穴每日施灸二次,每穴灸5-10壮,至愈为止。
功效主治:补肾养肝,调经。适用于月经周期失常之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百病奇效良方妙法精选》
四、灯火灸疗法
处方:取穴:三阴交、血海、归来、气海
方法:月经先期加太溪、太冲;月经后期加公孙、足三里I先后不定期加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采用阴灯灼灸法,每天施受1-2次,每穴1-2壮,连续5-7天为一疗程,至下次月经来潮再灸。.
功效主治:调理冲任,理气和血。
注意事项:本病一般于经前3-5天开始施灸,连续3-5次,至下次月经来前再灸。灸后局部保持清洁,并注意经期卫生,忌食生冷之品,避免情绪偏激,井减轻劳倦。
资料来源:《灯火灸疗法》
五、拔罐法
处方l取穴:气海关元归来命门 中极三阴交天枢带脉
方法:火罐拔于上述之穴,每日一次,每次ZO --30分钟。
功效主治:调冲任。适用于月经不调。
资料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处方2肾俞气海俞腰阳关关元俞膀胱俞腰俞关元三阴交
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或每次选其中2-3穴施行留针罐法、皮肤针罐法、挑罐法,其余穴位施行单纯罐法。若属虚寒体质或寒实类型者,宜选用艾灸、姜艾灸罐法或敷姜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隔2-3日施术一次,行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