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 剂
2009/2/13 10:42:36
(咳喘、肺痈、肺痨、胸胁腹痛、胃脘痛、噎膈、反胃、泄泻、痢疾、便秘、黄痘、臌胀、积聚、水肿、癃闭、遗精、阳痿、遗尿、咳血、头痛、眩晕、失眠、癫、狂、痫、健忘、中风、痹证、血虚、便血、脱发、诸虫、鹅掌风、梅毒、瘰疬、瘿瘤、荨麻疹、乳痈、闭经、月经不调、痛经、倒经、经来大小便俱出、妇人血痨、带下病、习惯性流产、产后腹痛、胎儿不下、产后风、产后杂病、不孕症、瘢瘕、小儿食积、腹泻、痄腮、贫血、小儿咳嗽、疳积、惊风、小儿杂病、泪囊炎、眼生白点或白膜、痘后生云、内障眼、瞳孔散大、近视眼、目光不明、内外障、牙龈肿痛、梅核气、扁桃腺炎)
丸剂疗法又称丸药法,是中医成药中最常用的疗法之一,它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配合组方,将中药研成细末,掺合以水、炼蜜或其它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颗粒。丸剂具有方药剂量准确,药物吸收满意,作用柔和缓慢,药效持久等特点,它不仅适应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也适用于象中风、昏迷、外伤等危重疾病的抢救和治疗。
丸剂疗法的临床应用历史悠久。《黄帝内经》即有“四乌鲗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治疗血枯经闭的记载,并对丸剂的名称、加工方法、规格、剂量、服法等有所论述。《神农本草经》进一步阐述了“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于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制剂理论。汉•张仲景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丰富了丸剂法的内容,为;丸剂疗法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张氏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有用丸剂治疗多种病证的记载,如麻仁丸治疗便秘、乌梅丸治疗蛔厥、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痹等。唐代创制了蜡丸剂型,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外台秘要》等书则有更多的丸剂疗法的内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国家官修成药处方集,因为宋钦宗名桓,“丸”与“桓”音相近,为避其讳,宋靖康以后的著作或版本均无丸字,而改为“元”或“圆”。现存医药古籍中有用丸者,有用圆或元者,也有丸圆混用者,即因于此。至明清以后,在丸剂的制作工艺方面有了不少进步,改进制药工具,发展和推广了多种类型的丸衣,使丸剂疗法的应用范围更趋广泛。近年来创制的滴丸剂等,是一种速效、高效的口服固体制剂,又为丸剂抢救和治疗危重急症开辟了新的途径。
【操作方法】
一、丸剂的制法
丸剂一般多按照赋形剂分类,如蜜丸、糊丸、水丸、蜡丸、醋丸、煎丸、药汁丸、树脂丸等,其中前4种最为常用。现将这4种丸剂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1.蜜丸蜜丸的制作方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炼蜜:炼蜜是将蜜熬炼。其目的是通过炼制,除去杂质和破坏所含的酶,并适当调整蜜的粘合力,使之符合制备要求。炼制时在蜜中加入少许水,加热溶解、滤过,滤液浓缩,开始沸腾时析出的浑浊状泡沫用匙除去,继续沸腾,炼至发生浅红色有光泽的泡沫,用手捻之有粘性为度。如果用于制作含有较多矿物或纤维素特别多的药物的丸剂,蜜的炼制时间需更长一些,应至锅中蜜呈红棕色稠液.泡沫呈深红色,用水捻之甚粘,指与指之间起白丝为度。
(2)捏合:是制备丸块的操作法。即将药物粉末置乳钵内,倾入一定量的蜜(用蜜量约为药物重量的60~200%,视药物性质而异。含糖和油质多的药物,用蜜较少,反之用蜜较多),乘热用力搅拌捏合,至呈具有弹性较硬的丸块即得。
(3)搓条:将丸块用手或制丸板搓成长条状,以便进一步切割为丸剂,丸条的粗细按丸剂的大小而定,制备大丸则丸条较粗,制备小丸则丸条较细。
(4)成型:将丸条分割成等量的小粒,再用手或制丸板搓成圆粒即得。在搓条时为避免丸块粘手或工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