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儿 科
2012/8/31 14:02:17

二十六、儿  科
    儿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因为小儿脏腑脆弱,气血未盛,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纵使有病痛,口不能言,手不能指,一旦患病,只能依靠亲人代诉。有的亲人也不能详细全面表达,特别是一周岁以内之小儿。还得靠医生的临床实践,认真细心观察,特别看指纹变化及“望、闻、触、察”,方能作出正确诊断,以免误诊。兹列举以下几点供参考:
    1.医者一手握患儿食指,另一手从食指尖向内按摩,仔细观察其指纹到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附图)。如风邪初人,指纹在“风关”,其病初起,纹浮者为风邪,在皮肤。至“气关”病情已有发展(体温约在3 8度左右),须加注意,对症治疗。如已透至“命关”,体温都在39~40度以上,就有危险,必须高度注意,所谓“命关”即生命攸关之意。
    2.看指纹颜色,红黄相兼,隐隐不显为无病,紫色属热,红属伤寒,黄属伤脾,黑为中恶,青主惊风,白主疳症,指纹淡淡为先天不足,唇色淡白为虚证亦为不足。
    3.指纹直则属热,较细则寒;纹多似脉散,纹少似脉迟;指纹显露在外(浮)为邪表证,指纹半浮沉,邪入里或半表里。
    4.指甲接之白,放之回红,虽久病可治;放之仍不变,虽暴病初起亦凶。又指甲青黑者难治。
  (一)看舌苔
  1.舌苔白者为体寒。
  2.舌苔红者为体热。
  3.舌尖红,舌根白者,为上焦虚火,下焦寒。
  4.舌黄浊腻为食积,消化不良。
  5.舌苔有斑点,腹内有蛔虫。
  6.舌根白苔如雪花片,为脾冷,气闭。
  7.舌如烘糕样,病危。
  8.舌尖无苔,食无味觉者,胃气已绝。
  9.舌本强直,转动不活,语言蹇涩者病危。
  IO.干黑之舌,当以蜜拭之,然后观其色红赤者可治,青黑者不可治。
  1 1.唇青舌卷,环口黎黑,口张气直,气出不返。皆为不治之症。
    [按]以上舌苔各症,婴儿或成人患者可供参考。
    (二)察气色
    1.脸色苍白者为体虚,体寒,贫血。
    2.脸色红艳者为外感发烧。
    3.口唇干燥者为脱水。
    4.口唇咄吸,双目朝上者发风。
    5.神形倦怠者病危。
    6.小儿夜啼,多为惊,啼哭不止多为腹痛。
    7.尿色赤红者为热,黄者多为肝炎或胆囊炎。
    8.大便结者为火,溏者胃寒,次数多且溏为消化不良。
    (三)小儿指纹歌诀
    1.三关部位歌
    初起风关症未央,气关纹现急需防;
    乍临命关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2.浮沉分表里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足愁;
    腠理不通名中症,急行疏解汗之投。
    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人里病方深;
    莫将风药轻相试,便向阳明里证寻。
    3.红紫分寒热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多从寒里得;
    淡红隐隐本虚寒,莫将深红化为热。
    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
    伤食紫青疾气逆,三关紫黑恐难胜。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赋禀轻,
    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代损幼婴。
    [注]以下小儿各方剂量均属参考量,可根据小儿之大小、病情轻重,适当调整,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四)婴儿发风
  [处方]天麻1.5克,全蝎3克,姜虫二只、青木香、拌苓、藿香各2.5克,蝉衣3只,防风1.5克,天竹黄2克,前胡1.5克。
    [功效]祛风,镇痉。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五)婴儿喘口风、锁口风
    [处方]全蝎2个,天麻2.5克,北细辛0.3克,僵蚕3个,薄荷0.6克,姜夏1.5克,藿梗2克,双勾2克,蝉衣3个,竹茹l克,八角金盘1.5克。
    [功效]祛风化痰,镇惊镇痉。
    [用法]加水适量炖一次,分2—3次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