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望舌下诊病法
2012/8/30 8:45:47

                  第17章 望舌下诊病法
望舌下诊病又称舌下望诊法,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舌诊方法,可以作为舌面诊病的补充,有些征象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望舌下诊病主要观察舌下质色和脉络的色泽、形态,以及有无瘀斑、瘀点、瘀丝、疹点等异常变化,以诊断疾病。观察时,病人应面向光亮处,张口令舌尖向上自然翘起,轻抵上腭与门齿根部交界处(约45°角)。将下唇及下颌向下拉,务使舌腹面充分暴露。
观察时力求敏捷全面,必要时可重复观察1次,但2次观察之间要停留一段时间,切不可观察时间过久,以免使脉络充盈变紫影响正确的诊断。
                    一、正常舌下的表现
(一)舌下的部位名称
舌下中央纵行的皱襞与口腔前部相连,称为舌系带。在其远端两侧各有1条小皱襞,边缘不齐,有锯齿状小凸起,称为伞襞。在舌系带两侧,由舌尖部开始有微细脉络,称为支络,支络逐渐汇集变粗,由粉红色转为淡紫色2条粗脉络,称为主络,主络汇入舌根部隐约可见。在舌系带两侧有小的隆起,称舌下肉阜,是颌下腺管和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处,中医称为金津、玉液二穴。
(二)舌下的正常表现
正常舌下,其舌质如舌面一样,也为淡红色,润而有津。舌下黏膜平滑而薄弱,舌下脉络没有扭曲、扩张和瘀点现象。主络呈淡紫色,支络呈粉红色。
(三)舌下的诊断标准
舌下主络为舌下纵行的静脉主干,可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三种形态,其主络脉管径正常约2毫米,超过者为粗,不足者为细,其根部略隆起,上端呈平坦状;长短度以整个舌体纵行两段分之,不及1/2者为短,超过1/2者为长。正常主络不见粗长怒张或细短紧束,支络为主络周围的分支,多为网状致密的小络脉支,不论主络或支络均是由静脉组成。一部分正常人可能脉络不显露。
舌下面还可分为内、中、外三侧带。舌系带至伞襞为内侧带,伞襞至舌侧线等分为二,在内为中侧带,在外为外侧带。正常人由粗到细如珊瑚状舌下血管网,主要在内侧带,部分在中侧带。舌下支络扩张可分为三度,限于中侧带以内而无瘀点者称为I度,伴有瘀点者称为Ⅱ度,扩张超出中侧带而至外侧带,并伴有瘀点者称为Ⅲ度。
(四)舌下的五脏定位
中医将舌面按五脏分布各有定位,舌下的五脏分布古来则无明确规定,今人有如下分法,可供参考。
⒈肝胆,在舌两边伸至舌下面的舌下静脉上方,即为舌下肝胆部位。
⒉心肺,沿舌尖反折伸向舌下面之舌系带上端区域,包括舌系带及其两旁之左右静脉,以及该静脉邻近的微细血管,俱属心肺。
    观察心经疾患,主要视舌系带及舌下静脉、舌下小血管之色泽变化;观察肺部病变,着重在观察伞襞及其周围的色泽和是否有红色粟疹。
⒊脾胃,在舌系带下端两侧和两侧舌下静脉之内,并伸展到舌下静脉之外的最下层(即金津、玉液处,也称涎阜)。
⒋肾,位于舌系带正中线下方的舌底部,即廉泉穴两侧,左右各一;各如小蚕豆大的一块阜状隆起,呈凹形,中为舌系带之下端所隔。
                二、舌下舌质的色泽变化
⒈红色,若为深红色,无论病之久暂,多主里证、热证,见于一般热性病。
若为红嫩而鲜艳,视之如桃色,多主内热伤阴,见于很多慢性病者,有的舌面变化不大,舌下见其色,可作为治疗根据。
红色见于舌系带及其两侧如伞襞部及舌下两脉者,为心肺阴分大伤;见于舌系带之下,如涎阜及其周围组织者,为脾胃之阴已损。
⒉绛,紫色,绛色较深红更进一步,但较紫色为轻。
绛色见于时疫症则为温病热邪,传于营分,若热由营分及血分,舌下可见由绛转为紫色。
慢性病舌下见到绛色,反映虚热暗耗真阴,若由绛转为紫色,则显示虚热耗血或动血,使血分浓缩成瘀。
舌面色正常,舌下青紫多为血瘀痰凝所致,常见于慢性心、肺、肝、肾疾病。
⒊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