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查腹诊病法
2012/8/30 0:33:34
第28章 查腹诊病法
腹部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连股,侧临胁,后有背。腹内的主要脏器有肝、胆、脾、胃、胰、大小肠、肾、膀胱和生殖器官,腹部大体可分为心下、上腹、下腹、少腹和鼠蹊五部分。胸骨剑突之下称心下,心下和肚脐之间为上腹,肚脐以下为下腹,又称为腹、小腹的两侧为少腹,少腹与股腿之间凹陷处(现代医学称为腹股沟)为鼠蹊。另外腹部左右腰的外缘部稍向内凹,称为腰窝。腹诊是诊病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日本的东洋医学(或称汉方医学),在中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腹诊法。腹诊对于辨别人体之虚、实、强、弱很有帮助。腹诊法通过察看病人腹部肌肤之肿胀、润泽、荣枯、肥瘦、弛张,触摸腹壁的软硬、压痛,了解动悸之所在和腹内状态(胃内之停水和肠管之蠕动)等,与四诊合参对诊断疾病确有实用价值。
一、腹部望诊法
望诊是以眼睛来观察腹部形状、动态、腹皮的色泽、纹理、脉络等特征,以了解体内变化,判断病情的方法。望腹部时,要在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进行,可让病人仰卧,两手交叉置于胸部,或伸直放在身体两侧,两足合拢屈膝,脚底着床(必要时也可两腿伸直),并嘱全身放松,腹部放松。最好让病人的 头顶对着光源,检查者则站在病人的右侧,在望腹部的动态时,可弯下腰来看,让视线与腹部相平。
古人云:腹部犹如人身上的炉冶,可以包裹肠胃并消化食物,所以适宜长得又圆又长,又厚又坚,姿势下垂,皮肉丰厚清秀。正常人腹部肌肤细密润泽,颜色如常,上腹稍低,下腹稍丰;中间微凹,两旁略高。但常人也有腹稍凸,饱满之象,多见小儿或属土、水型体质者;有的稍凹,腹部低平,多见于老年人或属金、木型体质干瘪者。常人腹微丰满者长寿,腹凹瘦者衰弱。
(一)腹部的形态变化
腹部脏器发生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导致腹部形态的改变。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变化,可测知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及病变情况。
⒈腹皮宽厚,为水谷丰盈,主寿;妇人腹皮宽大者多子;肥胖者其腹大便便,全腹均匀凸起,腹皮有厚厚皱褶,肚脐深陷。
⒉全腹膨胀隆凸,若皮肤颜色无变化,腹上青筋不显露,腹皮既不变薄亦不变厚,表面光滑,叩之中空如鼓声,放屁后即觉轻松者,为气胀,多由气滞所致。常见于肠胀气、肠麻痹、肠梗阻、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⒊全腹膨胀隆凸,初起腹皮较紧,其后腹部隆起似鼓,腹皮胀大绷急而紧张光滑,青筋暴露,脐心凸起。平卧时腰部向外鼓出,其状如蛙,侧卧位时,腹部向一侧下部显著膨出,坐位时,下腹明显隆起,叩之有移动性浊音,晃动腹部有振水音者,为腹水,多由血瘀、痰湿所致。常见于肝硬化、肝癌、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腹膜转移癌、肾病综合征和结核性腹膜炎。前人认为,全腹膨隆,未满心窝者病尚轻,已满心窝者病重。
⒋若小儿出现腹部膨隆凸起,腹皮萎黄,皮肤干燥,腹上青筋显现,常伴毛发稀疏而枯燥或发结如穗状,四肢瘦弱,头大颈细,发育迟缓,神倦喜睡,或惊惕胆小,或烦躁,为疳疾。多由脾胃虚弱所致。
⒌腹腔内巨大肿瘤,如巨大的卵巢囊肿,可引起全腹普遍性隆起如球形。
⒍妇女妊娠5~9个月时,可见其腹隆起如釜如箕,这是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所致,并非病候,如釜者多为男胎,如箕者多为女胎。孕妇腹部松弛下陷多为胎萎不长,或胎死腹中。
⒎左上腹隆起多为脾肿大,右上腹隆起多为肝肿瘤,上腹隆起发硬多为胃癌,下腹隆起可能是增大的子宫(怀孕、子宫瘤)或膨胀的膀胱。腹脐圆形隆起,仰卧位可消失者为脐疝,少腹或鼠蹊部隆起的可还纳的包块为股疝或腹股沟疝,不能还纳的包块可能为肿瘤(位于腹股沟处者也可能是隐睾)。
⒏腹部凹陷低于胸骨与横骨(耻骨)水平线之下如舟状者,多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