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查腰背诊病法
2012/8/29 19:39:03

  第29章 查腰背诊病法
  背位于躯干后部,上连于肩项,下连于腰,脊椎骨纵立正中,从颈至腰骶部,腰也位于躯干后部,上至季肋而连于背膂,下至髂嵴而连于尻尾。
  一、腰背的形态变化
    ⒈正常人背部两侧对称,立位时脊椎呈生理性弯曲,即胸椎稍向后凸,腰椎有较明显的前凸,骶椎则有较大幅度的后凸。没有脊柱侧弯的现象,并且前后左右活动灵便自如。
    ⒉脊椎弯曲后凸,背部高耸,腰曲不伸者,谓“背偻”、“大偻”,又名“伛偻”,俗称“驼背”,多见于老年人,为骨质退行性改变。
  ⑴多因肾虚精血不足、脊髓失养、督脉受损所致,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往往从成年人时开始,由于缺乏钙质,骨骼逐渐变得疏松,脊柱长期受压迫而变形,至老年时就表现得比较明显。
  ⑵也可因湿热侵淫、脊背筋脉挛缩,淹久而成患。见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脊柱炎。
  ⑶脊柱骨劳,曲背,病在督脉,系肝肾亏虚,筋骨不固,复受邪侵,着而成痰,终至骨节败坏引起。见于现代医学的脊椎椎体骨结核患者。
    ⒊背部的诊法和胸部结合起来看,胸骨前凸,脊椎弯曲后凸,形如龟背者,谓之“龟背”,多为小儿佝偻病患者。
  ⑴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骨髓失充,致督脉虚损,脊骨变形。
  ⑵初生婴儿背受风寒,入于背膂,经气受阻,日久而成。
  ⑶小儿骨质未坚,曲背久坐,矫正失时而患。
  ⒋脊椎侧弯凸向一侧,造成两肩不同高,走路时向一边倾斜。
  ⑴也常见于以上的先后天因素,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脊髓失充或感受风寒湿热、疫疠邪毒和外伤等。
  ⑵也可由于一侧下肢较短(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椎间盘脱出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和儿童发育期坐位姿势不良引起。
  ⑶病人也可由于胸腹腔手术后、慢性胸膜增厚、胸膜粘连、佝偻病和肩部畸形等引起。
  ⒌脊柱僵直伴活动时疼痛,多见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骨质增生、腰椎结核或肿瘤、脊椎骨骨折或脱位,及腰椎间盘突出。
  ⒍背部肌肉消瘦,脊骨显露如锯齿状,谓之“脊疳”,可见于疳证后期,常因脾胃虚损、生化乏源、脊背失养所致。
  ⒎背部的形状、厚薄、宽窄,象征着肺的状况。“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临床所见,背宽肩实者肺气多足,肩窄胸薄者肺气多虚。 
  ⒏背部肌肉丰满,色泽明润,脊柱端正、肩宇宽宏,提示内藏脏气充盈坚实;反之,如背部肌肉枯萎、色泽晦滞、脊柱歪曲、肩宇窄缩则象征内藏脏气亏损不实。若肩背非常浑圆,或腰部塌陷,预示着将来可能有背部疾患。
    ⒐腰为肾之府,又为命门之宅,故腰最能反映肾气命门之盛衰。因此腰部状况常为肾、命门的外象。腰部狭窄肉薄,常为肾禀赋不足的征兆,腰粗壮肉实者则肾气多实。第⒈第⒉第3腰椎的两侧有肥厚改变者,有患肾炎之可能,腰骶部钝痛者为子宫、输卵管疾患的征兆,而腰酸如折又为肾虚的预报。
  10.瑞典医学专家认为,腰围与寿命有一定关系,他们对355名男子和1462名妇女分别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发现50多岁左右的男子如果身体较瘦,但腰围却较粗者,他们之中的29%活不到70岁;他们之中身体较胖,但腰围较细的人,却有95%可以活到70岁以上。对女性而言,凡胸部和臀部都较大,肩部较宽、大腿较粗而腰围较细的人,应该是最健康的类型。这种体型的女性,在观察期内的死亡率仅1%。反之,腰腹部脂肪过多的妇女比臀部肥胖的妇女更可能患糖尿病、高血压、月经失调或胆囊疾病。
    11.怀孕6个月以上的妇女,从背后看,若显不出腰粗者(和孕前比)多怀男胎,反之为女胎。
    12.臀部肌肉松弛无力,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如果一侧臀部比另一侧高,说明两腿长短不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