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查阴部诊病法
2012/8/29 19:08:07

  第32章 查阴部诊病法
阴部包括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指男、女生殖器,男性的前阴包括阴茎、阴囊和尿道;女性的前阴包括阴阜、阴蒂、阴唇、尿道和阴道等。前阴乃肾之窍,是了解肾之精、气、阴、阳盛衰的重要门户;后阴主要指肛门,肛门之启闭则是五脏精气盛衰之外露,尤其是肛门与口存在着惊奇的对应关系,口为上窍,肛为下窍,上下窍相互应对,故口肛之间可互报疾患。
通过诊察前阴的色泽、形态等的改变,可以了解脏腑功能及其气血的盛衰,以诊断疾病。肾开窍于二阴,男人精窍通于肾,女人阴户通于胞宫;男、女尿窍通于膀胱。就经络方面而言,前阴为太阳经、阳明经之所会,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故前阴为“宗经之所聚”,且其冲、任之脉均起于胞宫,督脉系于阴部,足少阴、足太阳之筋皆结于阴器,而小肠又连于睾系。故前阴与肝、肾等脏腑及冲任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
检查、诊察时,受检者须充分暴露下身。男人依次观察阴茎、阴囊有无红肿、疮疡、内缩、包皮等情况,触摸睾丸有无肿大,前列腺以及精索有无肿胀,详细询问有无遗精、早泄、阳痿等病变。
女人检查时,须排空膀胱,充分暴露下身,仰卧于检查台上,小腿屈曲,两大腿外展,检查者须戴消毒手套。注意观察阴户有无红肿、白斑、痈疮及溃疡等。对于已婚女性,如有必要时须做阴道检查,注意其松紧度、瘢痕、肿块及胞宫等的情况。
  一、男性生殖器
(一)阴部
⒈疮痈生于会阴穴之前,阴囊之后,初起如粟,渐生红亮焮痛,溃出稠脓,久则如椒子,黑焦陷入皮肉之内,漫肿紫暗,并无焮热,通连睾丸及腰背肛门者,称为“穿裆发”,多因情志郁结,气血凝结所致。
⒉疮痈生于阴囊之旁,大腿根里侧,股缝夹空之中,初起如同豆粒,渐肿大如同鹅卵,色红而焮痛,暴起高肿,速溃稠脓;久则漫肿平塌,微红微热,溃出稀脓者,称为“跨马痈”,又成为“偏马坠”,多由肝肾虚火夹痰湿结滞致成。
⒊在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折缝中生痈,初起像杏核,逐渐长大似鹅卵,坚硬不痛,微热不红者,称为“便痈”,又称作“便毒”,是因强力房劳、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至精搏血留、聚集壅遏所致;或为暴怒伤肝、气滞血凝而成。此病溃破后称作“鱼口”,因其生于折缝中,且疮口溃大,身体站立时则口张开,身体屈曲时则口闭合,形似鱼口开合的形状,故称为“鱼口”,男女均可患此症。
⒋若见大腿根部与少腹连接的折缝中肿而出现疼痛者,称为“鼠溪肿痛”。其初生如豆粒者,疼痛较轻;渐肿如同鹅卵者,疼痛较甚。多因湿热流注、热毒壅聚、寒凝气滞等为患。男女均可患此症。
⒌疳疮生于男人阴茎或女人阴部两侧者,称为“杨梅疮”,又称为“妒精疮”。若起于阴部,形如赤豆,嵌入肉内者,称为“杨梅豆”;若形似风疹作痒者,称为“杨梅疹”;若先起红晕,后发斑点者,称为“杨梅斑”。皆由梅毒所引起,为邪淫欲火郁滞而为患。
⒍另外还有阴毛上生虱子,瘙痒难忍,阴毛际中可见红色或淡红色丘疹,搔破则成疮,中含紫色小点者,称为“阴虱疮”,是由阴虱寄生阴毛中所致,男女均可患此症。
(二)阴茎
⒈男人包皮长过阴茎头,但上翻后能露出尿道口与阴茎头者,称为“包皮过长”;若包皮上翻后,不能露出尿道口与阴茎头者,称为“包茎”。此因先天性包皮口狭窄,或包皮与前端有粘连。
⒉阴茎异常勃起,久举而不衰,且精液自溢者,称为“阳强”,又称为“阳举不衰”。多因肝肾阴虚,虚火妄动所致;亦可因肝火偏亢而致。
⒊男人青壮年时期,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不坚,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