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疗法
2012/8/27 1:55:55
民族疗法
壮医巧治腹痛症
壮族民间医生治疗腹痛常用仙人掌单方,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取仙人掌一块,去刺皮后捣烂成药浆,加入糯米拌匀(药与糯米的比例约为1∶2,可视情况加减),然后捏成一个个糍糅,再隔水蒸熟,即可食用,食量视各人情况而定;不宜过饱,
不能吃糯米的人,可用荞麦面粉代替。
此法用于肠道痉挛引起的腹痛,其症为疼痛时,腹部可能触摸到隆起的游走性肠形,反复发作。如食用1次未愈,可连续食多次。
壮医熨法消瘀止痛
1.盐熨法:取食盐适量,文火炒热,用棉布包裹,用以熨脘、腹部,主治因寒邪所致的胃脘痛、腹痛、吐泻等症。
2.葱熨法:取葱白适量,切碎(约1~2厘米长)加入酒炒热,用棉布包裹,趁热熨少腹部,主治:寒邪凝滞所致小便癃闭及产事瘀血凝滞之少腹痛,亦治疗跌打损伤到瘀凝滞症。
3.姜熨法:取生姜适量,打烂去汁取渣炒热,用棉布包裹,以熨胸胁等部,若姜渣冷,可加入姜汁再拌热以熨之,主治寒邪所致胸胁痞满及痰食积滞等症。
4.蚕豆熨法:取蚕豆适量,入锅中,用文火炒至极热,贮于布袋中,熨四肢关节部,主治关节酸痛。
壮医治发痧经验
痧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胀、酸痛、口淡纳差、四肢无力,也有部分病人出现胃肠症状,如腹痛、腹泻,西医往往诊断此病为“感冒”、“流感”。壮医民间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较为丰富,现归纳如下:
1.刮痧、挟痧、角痧(拔火罐),还有用野芋头烧热后进行药刮,鸡蛋、银器刮等。
2.挑刺法:用三棱针挑刺颈、背、胸部20~30处,并挤出少许血。
3.服药:①金银花(或藤)、山芝麻、青蒿、黄发果叶各30克水煎服;②感冒头痛严重者,用葱白10根、蒜3根,粘米煮粥2饭碗,粥将熟时放葱、蒜再煮沸,趁热一次吃完后盖被使全身出汗。
壮医一宝: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用陶瓷片敲击或磨制成针状医疗工具,然后在人体体表的相应穴位按压,或刺割至皮下出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陶针疗法是古代壮医传统的医疗技术之一,至今仍在壮族地区流传不衰。
适用范围:民间常用于治疗小儿夜啼、中风、中暑、小儿急
慢性惊风等病症。操作方法:按刺激方式分,有点刺、排刺、行刺、环刺、丛
刺、散刺、集中刺和扩散刺等;按刺激的强弱分,有重刺、轻刺、中刺、放血刺、挑疳刺等类别。凡天部疾病、热症、阳证,多用重天(上)轻地(下)的手法;对地部疾病、寒症、阴证,多用重地轻天手法。对寒热交错、虚实相兼的病症,则用人部平刺、两胁轻刺之手法。施术前后宜用碘酒、酒精或生姜汁局部消毒。操作时应注意将陶针清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视病情状况及患者能忍耐为度。对局部有疮疡,过敏和皮肤病者,不宜用此法。
蒙医酸马奶疗法
“酸马奶”是用马奶发酵制成的一种饮料。远在六朝蒙古民族酵制酸马奶的技术和酸马奶用于治病之事即已驰名国外。14世纪枟饮膳正要枠中详细记载:其性轻而温,味甜、酸、涩。具有增强胃功能,助消化、调理体质,促进精华与糟粕得分解,柔软皮肤、活血化瘀,改善睡眠,解毒,补血等功效。马奶属于白蛋白性乳类,易消化吸收。含丰富的蛋白质、糖、不饱和脂肪酸及低分子脂肪酸,维生素的含量丰富而种类多,并含有钙、铁、镁、磷、钾、碘、铜、锰、锌等多种元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其他任何动物奶中的含量都多。这些成分参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及防治疾病,不饱和脂肪酸和低分子脂肪酸对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有良好作用。
在马奶发酵成酸马奶时产生0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