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华佗论病理秘传
2012/8/22 17:27:17

卷一 华佗论病理秘传
论人法于天地
[原文]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天地有四时五行,寒暄动静。其变也,喜为雨,怒为风,结为霜,张为虹。人体有四肢五脏,呼吸寤寐,精气流散,行为荣,张为气,发为声。阳施于形,阴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则蒸热发,否而寒生,结作瘿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减而为枯,彰于面部,见于肢体,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纬盈亏,星辰差忒,日月交蚀,慧孛飞走,天地之灾怪也;寒暄不时,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天地之痈疽也;暴风疾雨,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天地之枯焦也。明于其故者,则决之以药,济之以针,化之以道,佐之以事,故形体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灾。人之危厄生死,禀于天地。阴之病,来亦缓而去亦缓;阳之病,来亦速而去亦速。阳生于热,热则舒缓;阴生于寒,寒则蜷急。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亦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观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则思过半矣。
[白话文]人位于天地之间,阴阳的相互协调才创造了人。天地之气顺则人身之气和,天地之气逆则人身之气乱。整个自然界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且整个自然界有寒、热、动、静之变化。其变化有降雨、起风、结霜以及雨后的彩虹等。人体有四肢五脏,有呼吸、睡眠与觉醒等正常的生理活动,精气在体内流行,可化生为气和血。阳气可温暖人的形体,维持人体的体温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阴精则为化生精气的物质基础,这是人体的基本生理规律。如果违背这种常理,阴阳就会出现失衡,从而导致身热或形寒的症状,如果气血凝滞就会导致瘿瘤、痈疽等疾病的发生,气盛会导致气喘,血弱会导致形瘦,气血阴阳的变化都可以表现于面部、四肢与躯体,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相似。所以,星辰的异位,日月的缺失,彗星的出现,都是自然界的反常现象。气候的
反常就好比是自然界的“发热身寒”,山丘的隆起是自然界的“痈疽”,暴风骤雨是自然界的“喘逆”,江河的枯竭是自然界的“枯弱”。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就可以用药来疏导,用针来调济,用规律来化解劫难,做好疾病的预防工作,因而人体有病可救,天地有灾可消。人的很多疾病都来自于自然界,自然界中能导致疾病的自然因素称为“六淫”。疾病可分阴阳两大类,阴病发病慢,恢复也慢;阳病则来得快,去得也快。热邪可以引起阳证,寒邪引起阴证;热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肤松弛,而寒邪可以使人全身肌肉拘紧。寒邪伤人多侵犯于下部,热邪伤人多侵犯于上部,饮食伤人多侵犯于中部。人与自然界相呼应,人体的一些规律在自然界中可以得到验证,自然界的一些规律也可以在人身上得到证实,自然界与人相呼应,所以,观察自然界的顺逆就能知道人的盛衰。人体的许多疾病,可以表现为很多证候,证候最能体现疾病的本质,人体所能表现的证候是多种多样的,都是由自然之气变化而产生。如果人能彻底弄明白这些道理,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
  论阴阳大要
[原文]天者,阳之宗,地者,阴之属。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立于天地之间,而受阴阳之辅佐者人也。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阳务其上,阴务其下;阳行也速,阴行也缓,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阴阳逆则天地否而人气厥。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得其阴则寒凛。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阴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阴阳盛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