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科
2012/8/22 9:18:59

儿科
感 冒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西医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当于中医学时行感冒。
药方1 
方  名 羌活膏
组  成 人参、羌活、独活、前胡、川芎、桔梗、天麻各15克,薄荷、地骨皮各9克,甘草6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次服用1丸。用姜汤化开送下。
功  能 辛温解表。
主  治 小儿,风寒外感,惊风,发热,喘促,咳嗽,吐痰涎,潮热,抽搐,痘疹初起。
特别提示 注意保暖,以防受凉。
药方2 
方  名 徐氏惺惺散
组  成 桔梗、细辛、人参、白术、甘草(炙)、栝楼(根)、茯苓各等份。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每次6克,加入薄荷5叶,水煎服。
功  能 补益解表。
主  治 小儿,外感风寒,咳嗽,吐痰,发热。
特别提示 根据天气变化,随时添加衣服,以防受凉。
药方3 
方  名 十味参苏饮
组  成 人参、紫苏各3克、茯苓、陈皮、半夏、前胡、枳壳(麸炒)、葛根、桔梗(炒)各2克,木香、甘草(炒)各1畅5克。
用  法 每次6~9克,加姜,水煎服。
功  能 补益解表。
主  治 小儿,感冒,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伤寒,痰饮凝滞。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4 
方  名 人参羌活散
组  成 羌活(去苗)、独活(去苗)、柴胡(去苗)、人参(去苗)、川芎(去苗)、枳壳(去瓤,麸炒)、茯苓(去皮)、甘草(炙)各60克,前胡(去芦头)、桔梗、地骨皮(去土)、天麻(酒浸,炙)各15克。
用  法 上药为散,每次3克,加水200毫升、薄荷少许,煎至150毫升,去渣,温服,不拘服用时间。
功  能 补益解表。
主  治 小儿感寒邪、温病时邪,疮疹,头痛,体痛,壮热,多睡,及潮热,烦渴,痰实咳嗽。
特别提示 同药方2。
药方5 
方  名 代茶饮
组  成 苏叶、防风、葛根、桔梗各2.5克,枳壳2克,荆芥、前胡、广皮各2.5克,甘草1克。
用  法 引用姜1片、灯心草2个,代茶饮。
功  能 解表。
主  治 小儿,外感寒凉,微热,鼻流清涕,咳嗽,脉浮缓。
特别提示 不及周岁的婴儿,用此剂量的发散药,表明体质尚强。
  咳 嗽
    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
药方1 
方  名 徐氏加减抱龙丸
组  成 雄黄、朱砂各6克,天竺黄12克,麝香1.5克,天麻18克,牛胆南星27克。
用  法 上药共为细末,煮甘草糊为丸,如皂角大,每2岁多服用1丸,用薄荷汤送下。
功  能 清热止咳。
主  治 小儿,风痰咳嗽。
特别提示 去天麻,就是钱氏抱龙丸。
药方2 
方  名 人参半夏散
组  成 人参、陈皮、地骨皮、茯苓、甘草各4.5克,五味子(杵,炒)1克,知母(炒)2克,青皮、天门冬(去心)各1克,桑白皮(炒)3克。
用  法 水煎服。
功  能 补气清热,行气止咳祛痰。
主  治 小儿,心火克肺金,咳嗽,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