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形生死候证辨
2012/8/17 16:43:45
三、身形生死候证辨
(一)身形脏腑病证论
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体表生理现象的观察,以“以表知里”的推理方法为基础,来窥测内在脏腑功能活动的实质。所以,它所研究的脏腑,包括了内脏的功能活动和内脏与体表组织器官的联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以五行归类为方法,以五脏为中心,分别与体表组织器官、精神活动、四时气候相联系,从而形成五脏、五体、五官、五志、五时、五方、五气、五味的生理系统。所以中医对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指内在脏腑,并有藏的含义;象,指体表形态和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顾名思义,中医脏腑理论的特点,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而建立起来的理论系统。它认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有着本质性的、结构性的整体联系。脏腑与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总和,构成了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过程。这就形成具有祖国医学理论特点的藏象学说。
以系统整体、归类联系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脏腑理论,不但是中医生理学的基础,而且也是中医病理学的基础,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如肾主骨,其华在发。肾气的盛衰,正可以通过体表骨骼的强弱和发色的荣枯反映出来。肾精充足,则骨骼坚韧有力,发色润泽;肾精不足,骨软无力,发色枯晦而脱落。肾气衰竭,则“骨先死”,骨枯髓减, “齿长而垢”, “发无泽”。这正反映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所以在临床上,见到腰脊不举、发枯易脱的病证,治疗必须从补肾人手。而肾气衰竭所表现的死候,亦必须从骨骼、发泽的变化得到判断。对其他各脏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死生病候的辨别,也是根据身形和体表各组织器官的变化情况进行判断。这种以整体系统的方法为指导,从观察身形变化以推断内脏的生死机转的理论方法,反映了中医生理、病理和诊断学说的理论特点。
(二)体质(形脏)与疾病生死论
体质,古称形脏。当机体遭受病邪侵袭后,由于体质不同,病邪随着体质的不同将发生不同的变化。这是使很多疾病产生始同终异,或开始不同,但到最后或在病变过程中,产生相类似的症状,并可采用相类似的方药来治愈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古人早有深刻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把人分为阴人阳人、二十五人等体质。说明人的体质不仅有阴阳、虚实、燥湿、寒热的不同,性情也有“多喜”、 “多怒”等差异。而体质和性情在很多疾病的发展变化中,起着支配的作用。它是发生“类化”的原因,是产生“类化”的条件。当病邪和体质的阴阳、寒热、燥湿出现一致性时,这就为病邪入里创造了条件,产生伤寒和温热病中的“直中”,病多危重;当病邪阴阳和体质阴阳不相一致时.邪气往往因人而化。这就是为什么同感邪气,往往疾病因人而异的道理所在。故《医宗金鉴》云: “六经为病尽伤寒(广义),气(指邪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体质与性情)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同时,由于体质刚柔禀赋的不同,还决定人之寿天长短,示人知所调养。 《内经》有关这方面的论述颇详,现经整理陈述如下:
1.体质肥瘦与证治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与形之肥瘦、性格的勇怯有直接关系。因而在治疗上,亦必须根据这方面的情况,考虑治疗的原则。这说明治疗时不要孤立地看病,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这就是因人而宜。
(1)形之肥瘦人之黑白肥瘦小长(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八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各有数也。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