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察舌生死候证辨
2012/8/17 16:43:04

四、察舌生死候证辨
(一)察舌注意要点
    察舌,又称舌诊,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它和面部色诊一样,体现了中医诊断的传统经验与特色,在辨证和决死生中价值极大。当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每每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因为舌象是反映体内脏腑气血、津液变化的非常灵敏的窗口,故有“目视明澈,胜于手揣”之训。
    当然,临床上也有特殊情况,如有时病重而舌象无大的变化,也有正常健壮之人而舌象异常者,所以望舌时,必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现将有关诊舌要点分述如下:
 
    1.掌握舌之部位分属
    中医积几千年的经验证明,脏腑不仅与舌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舌面上有一定的分属部位。具体划分方法有二:一以五脏划分,舌尖主心(心包络),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膀胱),舌面白属肺。一以胃经划分,舌尖属上脘,中部属中脘,舌根属下脘。这些划分悉据“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原则来立论的。
    应该注意的是,舌绝非一个单纯的孤立的器官,它是一个与五脏六腑都有联系的多功能的器官。舌为心窍,其伸缩展转则筋之所为,肝之用也;其尖上红粒细于粟者,心气挟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也。至于苔,乃胃气之所薰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若推其专义,以舌苔主六淫之浅深和胃气的强弱;以舌质主五脏之虚实和气血之盛衰。舌苔可刮而去者,气分之事,属于六腑;不可刮去者,则邪侵血分,内连于脏矣。舌质有变,全属血分与五脏之事。
 
    2.辨舌苔之有根无根
    脉有有根无根之辨,舌苔亦何独不然?夫苔者,胃气湿热之所薰蒸也。无苔者,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也。所谓苔之有根,指其薄苔必匀匀铺开,紧贴舌面之上。若有厚苔,其厚苔四围必有薄苔辅之,亦紧贴舌上,似从舌里生出,方为有根;若厚苔一片,四周洁净如截,颇似别以一物涂在舌上,不是舌上所自生者,是无根也。此必久病,先由胃气而生苔,继乃胃气告匮,不能接生新苔,而旧苔仅浮于舌面,不能与舌中之气相通,即胃肾之气不能上朝以通于舌也。
    究其原因,有骤因误服凉药伤阳,热药伤阴,乍见此象者,急救之犹或可复;若病势缠绵日久,渐见此象,真气已竭,如癌肿晚期,多见此苔。也有病因将死之人,舌心一块厚苔,灰黄滞暗,四面无辅,此阴阳两竭,舌质已枯,本应无苔,而犹有此者,或因病中胃强能食,五脏先败,胃气后竭,或因多服人参,无根虚阳结于胸中,不得遽散,其余焰上蒸,故生此恶苔,多属死候。若骤退骤无,不由渐退,此为陷象。
 
    3.辨舌质色之死活
    舌有变,必须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细察底面,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气血之有阻滞,非脏气之败坏也;死者,底面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也。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则关乎舌质也。凡诊舌质,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4.观察舌象之动态变化
    一要观察舌质、舌苔的动态变化,再则要注意观察舌体的运动状态。
    在病变过程中,舌苔和舌质往往随正邪消长和病情的进退呈现相应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在外感热病中,变化更为明显,即使是在内伤杂病中,舌象变化也同样反映了病情的进退。如舌苔由白润转黄燥,进而又变灰黑而干,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热盛伤津,由轻变重;若舌苔由厚转薄,由燥转润,多属邪退津复之象,预后较佳。同样,若舌质由红转绛,进而变紫黑干燥,表示病邪深入,正气不支。
    舌体的运动状态如发生变异,病情多较危笃,如强硬、痿软、歪斜、吐弄、短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