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一、内科疾病生死候证辨
2012/8/17 16:34:53
中篇一、内科疾病生死候证辨
(一)外感热病生死
伤 寒 病
1.伤寒危急证(包括难治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阳虚汗漏,未至亡阳。急宜温阳,固阴则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阳虚寒极发躁,甚危急,急宜回阳急救可生)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阴阳俱虚,急宜救阴扶阳则生)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喟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阳虚外越,水泛肿甚,急宜温阳利水则生)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邪实心痛,急宜开结逐水则生)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结胸证悉具,脉躁者,亦死。
何谓脏结?答日: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日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o (此为阳气衰败,阴浊凝结之危症,宜投四逆理中类温阳祛寒之剂,或可挽救其万一)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火逆导致心阳亡失,心神不守的重症,证热紧急,复阳涤痰则惊平得生)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忧,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火逆坏证,从小便有无观察预后。因阳盛阴虚,是火逆一证之纲领,今小便利,是患者一线生机的关键所在,证明津液尚未至竭绝的阶段,调治得法,津液尚有来复之机,故虽重可治。 《伤寒论》中并无处方,黄竹斋补方可治:
人参三两,干地黄半斤,龙骨三两,牡蛎四两,茯芩四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柯琴说:凡伤寒之病,以阳为主,故最畏亡阳,而火逆之病,则以阴为主,故最怕阴竭。小便利者为可治,是阴不虚,津液未亡,太阳膀胱之气化犹在也。阳盛阴虚,是火逆一证之纲领,阳盛则伤血,阴虚则亡津,又是《伤寒》一书之大纲领。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喟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面色青暗而黄,谓土虚木乘,脾胃已败;肤喟,谓阳气大虚,不能温煦,故难治。面色微黄,手足温,是胃气尚佳,阳气来复,故易治)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大病后期得此者更属可畏,甚至有由于脏气衰微,力不能继,故脉不至而代者,病多不起。 《脉经>曰:“脉结者生,代者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里热过盛,气阴大伤之危证,急宜清热,补气生津,方可挽回)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此是阳明腑实的危候。当此生死关头,可从脉象上进行诊察,脉弦者生,说明阴气尚存;脉涩者死,为阴血枯竭,总以阴气之存亡为安危之要旨)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