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山药
2012/8/1 16:11:52
6.山药
山药又名生山药、淮山药、怀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根茎。主产于河南,习称怀山药。河北、陕西、江西、广东等地亦产。
药材识别
毛山药(毛条)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未去净外皮则显浅棕色斑点或须根痕,有纵沟与纵皱纹,两头不整齐。质脆易断,断面白色,颗粒状,粉性。味淡,微酸,嚼之发粘。
光山药(光条)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粗细均匀,挺直。全体洁白(陈久者显灰黄色),光滑圆润。粉性足。质脆易断,断面白色,颗粒状,粉性。味淡,微酸,嚼之发粘。
均以条粗、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未去外皮、质松、色棕黄者不宜入药。
规格标准
光山药
一等
干货。呈圆柱形,条匀挺直,光骨圆润,两头平
齐。内外均为白色。质坚实,粉性足。味淡。
长15cm以上,直径2.3cm以上。无裂痕、空
心、炸头、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长13cm以上,直径1.7cm以上。其他同一等
三等
长10cm以上,直径1cm以上。其他同一等
四等
长短不分,直径0.8cm以上,间有碎块。其他
同一等
毛山药
一等
干货。呈长条形,弯曲稍扁,有顺皱纹或抽沟,
去净外皮。内外均为白色或黄白色,有粉性。
味淡。长15cm以上,中部围粗10cm以上。无
破裂、空心、黄筋、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
长10cm以上,中部围粗6cm以上。其他同一等
三等
长7cm以上,中部围粗直径3cm以上。间有
碎块。其他同一等
作用用途
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能。主要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因其味甘性平。故既可补气,又可养阴,作用和缓,不寒不燥,药食兼用,虽补气而不燥,养阴而不腻,为平补三焦良药。略具涩性,以固肾涩精。生者性凉,养阴生津多用,熟者性温,补脾止泻宜炒用。因其富含营养成分,故有消化素之称,历代医家视为滋养佳品,常服久用,延年益寿,老少皆宜。
现代临床上还用于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肾炎蛋白尿和乳糜尿,美尼尔综合征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15~30g;大量60~250g,煎服;研末吞服,每次6~1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2)山药30g、生花生米30g、枸杞15g、糯米60g。煮粥食,每日1剂。用于各种癌症放疗后出现体倦、乏力、口干舌燥、身热、心烦、白细胞下降等。
(3)炒山药15g、炒白术15g、滑石粉5g、车前子(包煎)5g。水煎服。用于小儿腹泻。
(4)山药60g、麦芽30g、鸡内金15g、白糖适量。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白糖适量调匀,1次10g,1日3次,开水送服,也可将上药与面粉烙饼或同大米煮粥食之。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5)山药适量研末服或山药15g与大米50g煮粥服。治脾胃虚弱之体倦食少、泄泻等证。
(6)山药30g。将山药研末,蒸熟,加入红、白糖各适量,每日早晨服1次,用量酌定,亦可用酸石榴皮煎汤冲服。用于腹泻。
(7)山药适量。煮汁代茶饮。用治肺虚咳喘、虚劳咳嗽。
(8)鲜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研如泥,涂患处治冻伤。
(9)山药15g、薏苡仁10g。研细末,新鲜鸡肝1枚,加醋适量,蒸熟,早晚分2次服完。用于治小儿脾虚久泻。
(10)山药适量水煎服。治婴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11)山药60g、猪胰1条。共炖熟,食盐调味,饮汤食猪胰、山药。用于治糖尿病。
(12)山药30g、人参6g、大枣10枚,瘦猪肉适量。同煮熟食。用于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13)山药250g、黄酒1500g、蜂蜜适量。山药去皮,洗净,部分黄酒倒入锅内,用中火煮沸后放入山药同煮,继续加入黄酒至尽,山药熟后将其捞出,再加蜂蜜拌匀即可食用。用于因脾肾不足,肌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